向太最近在『直播间』里聊到王家卫,引发了不少讨论。她没绕弯子,直接点出了一个很多圈内人可能私下嘀咕但很少公开谈的话题:拍电影到底是艺术重要,还是得先让投资人安心?
说起王家卫的电影,很多人会想到《阿飞正传》《东邪西毒》这些名字。镜头美,台词也耐人寻味,在电影节上拿奖并不意外。但向太提到,这些片子背后,投资方往往笑不出来。比如《阿飞正传》,投了四千万港元,票房却不到一千万,直接导致投资人邓光荣的公司撑不下去,他人也因承受不住压力住进了医院。

片子口碑是不错,评分也高,可赚不到钱,从商业上来看,就是失败的。后来的《东邪西毒》《2046》,几乎都是类似的路子——投得多,收得少,周期还特别长。像《2046》拍了五年,票房还是没填上成本的缺口。

向太还提到《繁花》这个例子。这部剧前前后后拍了七年,演员的档期得一直为它留着,投资方也要不断追加预算。这么长的制作周期,万一播出后反响一般,回款就成了大问题。说到底,王家卫的习惯是没剧本、反复重拍、不设时限,这种工作方式放在商业体系里,确实很难控制成本。

有意思的是,虽然投资人没赚到什么钱,王家卫本人却凭借这些作品在国际上打响名号,成了“大师级导演”。有人调侃说,这简直是一种“不顾投资人死活”的成功。
向太在直播里说得更直白:她不会和王家卫合作,因为“他太不受控”。怎么个不受控法?比如拍戏时剧本说改就改,演员经常不知道自己在演什么。『林青霞』拍《重庆森林》时,一直以为自己是演个过气『明星』️,结果成片里她是个杀手。『梁朝伟』为一个镜头吃了27遍梨,也只是因为导演想捕捉某一瞬间的感觉。

还有,王家卫常常大幅删减演员的戏份,不少演员辛苦拍的镜头,最后可能用不上。『宋慧乔』原本只计划短期参与拍摄,结果被“留”在剧组三年。这些事在演员和资方看来,都是压力,但王家卫似乎从不妥协。

向太作为『制片人』和投资人,明确表示不愿冒这个险。商人讲究回报,没必要陪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导演去赌。
她还提到一个关键人物——张叔平。向太认为,王家卫电影里那种独特的视觉风格,离不开张叔平在美术上的贡献。从《旺角卡门》到《花样年华》的旗袍,再到《一代宗师》的暗调画面,张叔平的美术设计几乎是王家卫电影的“半壁江山”。

不过,这话也引起一些争议。有人觉得,把王家卫的成功过多归功于张叔平,有点低估了他作为导演的整体把控力。但不可否认,两人合作的确产出了不少经典。

如今很多观众是通过奖项和口碑认识王家卫的,觉得他是高高在上的艺术片导演。但向太的聊天,让人看到另一面:他背后是一批又一批承受亏损的投资人。当然,也有影迷认为,王家卫的电影不只是短期商品,它们的审美价值能经得住时间考验,甚至多年后还能通过重映、版权©️交易慢慢回收成本。

但问题是,不是每个投资人都愿意等那么久。尤其在影视行业整体不太景气的当下,大家更偏爱效率高、周期可控的拍摄方式。像朱锐斌这类导演,能统筹好进度、控制成本,反而更受资方欢迎。

王家卫这样的导演,成了行业里一个特别的存在——有人把他捧上神坛,也有人觉得他早已不适应现在的市场节奏。一段古二录音的曝光,更让不少人意识到,资方对“大师”的盲目追捧,某种程度上也纵容了王家卫的任性。

说到底,这场讨论不只是关于一个人,而是整个行业长期存在的矛盾:艺术家的创作自由和投资人的商业回报,到底该怎么平衡?王家卫或许还会继续拍他的电影,但愿意陪他冒险的人,可能会越来越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