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Z号:亢亢影视厅,不免费
意大利电影《仇恨》以南部小镇的炽热阳光为底色,勾勒出一幅被欲望与暴力撕裂的人性图景,却在口碑上呈现两极分化。影片聚焦年轻女子玛丽亚的绝境:深陷与罪犯努齐奥的畸形控制关系,又被骑马教练朱利奥的爱情照亮,三角关系最终引爆毁灭性报复,核心叩问 “爱与恨的边界” 极具现实重量。

观众对影片的认可集中在形式与主题表达上。冷峻的镜头语言将南意的明媚风光与人物内心的阴暗形成强烈反差,赤裸呈现弱者反抗、爱情救赎与占有欲扭曲的三重人性困境,让 “暴力是否是唯一答案” 的追问直抵人心。部分影评称赞其摒弃浮夸暴力美学,转而深耕伦理冲突,以小切口探讨深刻的情感命题,配乐与摄影也被不少观众认可为 “贴合情绪、极具氛围感”。
但影片的缺陷同样突出,成为口碑争议的核心。多数观众诟病剧情俗套,“畸形关系 + 外来救赎 + 疯狂报复” 的叙事框架缺乏新意,情感线更是硬伤 —— 玛丽亚与朱利奥的爱情发展突兀,在沉重的仇恨主题下显得不合时宜,被吐槽为 “全片最大败笔”。此外,人物塑造标签化、结局和解过于仓促等问题,让不少观众觉得 “题材亮眼但 execution 平庸”,剧情推进温吞,本该爆发的冲突未能形成足够冲击力。
整体而言,《仇恨》凭借独特的地域底色与深刻的人性叩问获得部分认可,但叙事功力的欠缺让其未能成为佳作。豆瓣等平台的评价多集中在 3-3.5 星,观众认可其主题价值,却遗憾于 “好题材被平淡叙事浪费”,成为一部亮点与槽点同样鲜明的争议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