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老张来聊一聊曾经登顶喜剧综艺的《喜人奇妙夜2》。这档节目曾在豆瓣上获得8.6分的好评,成为一代喜剧天花板,如今却跌至了6.6分,成为令观众失望的“翻车款”。
评分腰斩

本来脱胎于《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的《喜人奇妙夜2》,原本是观众期待已久的爆款综艺,结果播出后评论区几乎炸锅,网友的吐槽声远远超过了笑声。打开小红书、微博,满屏的都是劝退之词:节目内的“内部梗”让新观众难以理解,舞台上集结了大量群演,台词没说几句就开始大声高呼,最后又强行加入一段鸡汤式的升华。这样的节目,观众感叹:这分明不是喜剧综艺,而是“春晚式煽情大会”!

公平地说,《喜人奇妙夜2》并非全无亮点。像“技能五子棋”的创意和“三顾茅庐”的巧思,依旧能够看出国内顶尖喜剧团体的实力。可是,令人难以理解的是,这些优秀的作品竟然没有获得应有的高分!相反,那些情绪过于激烈、人数过多的套路化节目反而轻松拿下了高分,令人疑惑不已。

赛制捆绑

这一切的根源,恐怕要归咎于那坑害演员的团战赛制。团体战意味着“荣辱与共”,每场表演中,演员们都得绷紧神经,生怕自己的失误导致团灭。演员松天硕就曾直言,每场演出都得小心翼翼,害怕自己拖后腿让队友受牵连。在这样的压力下,谁还敢去创新?毕竟前几季已经证明,群演扎堆、高声嘶喊、结尾煽情的三件套,才是最能拉票的法宝。

相较于前两季王梓的默剧、五六七的小丑喜剧,这些充满特色的小众表演形式,在现行赛制下恐怕早就会被淘汰。赛制变成了一个死循环:演员为了避免出错,只能选择“安全牌”,而观众看多了套路,审美疲劳加剧,笑点的门槛越来越高;而演员又因为无法获得观众的认同,愈发不敢冒险,只能不断加大套路化、煽情化的表演。

李诞曾提出“做自己就好”的建议,简直直戳问题的核心。喜剧所需的,正是那种松弛自然的氛围,而非紧绷着去讨好观众。

内伤:演员素材枯竭

如果说赛制是外部的枷锁,那演员的素材枯竭则是内在的痛点。能站上这个舞台的,都是国内顶尖的喜剧人。每一次创排和剧本筛选都经过了数轮的淘汰,封闭训练三四个月,刻苦程度可想而知。然而,喜剧本质上是从生活中汲取灵感的艺术,光靠“卷”根本无法出色。『赵本山』和陈佩斯的经典之作,之所以能够成为永恒的经典,正是因为他们对生活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把握。

然而,现今的喜剧演员,一年到头不是在备赛就是在比赛,或者跑商业活动,和真实的生活早已渐行渐远。演员土豆在备赛期间曾透露,写不出本子的焦虑,实在让人心酸。更让人无奈的是,节目中还不得不请往届冠军来救场,原因就是新人们的表现未能达到标准。

马东曾坦言,喜剧圈的优质人才本就稀缺,新人很难迅速崭露头角。因此,这波“啃老”实在是无奈之举。现在的观众看喜剧,不再是被迫感动,而是要看那些能让人会心一笑的作品;他们要的是新颖的创意和独特的思维,而非只会人多势众的“热闹”。

总结

虽然《喜人奇妙夜2》的口碑滑坡,但它依然是国内最出色的线上团体喜剧综艺之一。观众的吐槽,实际上是因为他们对节目有着深厚的期待。大家都在等待它能够回归到当初的高水平,再次带来几个令人反复回味的爆款。

希望下一季能够吸取教训,减少套路,多些真诚;少点煽情,多些笑点;给演员们留一些时间去沉淀生活经验,为小众喜剧提供更多的生存空间。毕竟,真正的喜剧底气,永远来源于生活的真实滋味,是演员放松心态自然流露的表现,而非人海战术的热闹。真正的喜剧,能让观众看完后,忍不住笑着说一句:“真过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