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老喜剧迷,我从第一季追到第二季,满怀期待的热情却在八期播出后彻底化为平静,甚至有些失落。相信有同感的观众绝不只我一人。

今年《喜人奇妙夜》的最大卖点无疑是请回了前几季的冠军和曾经爆红的喜人作为团长。然而,这次“请人”却成为节目播出期间最大的舆论风暴源头。第一季的冠军组合“逐梦亚军”重返舞台,可谓经历了自成名以来的最大滑铁卢。时隔四年,蒋龙、张弛再次以组合身份回到喜剧舞台,演出频频受阻:主创节目遭遇快剪,队员作品收视和评分不佳,最终“逐亚”团队在团战中全员被淘汰。令人失望的,不仅是他们的落败,更是四年来喜剧审美的巨大变化。

回顾前几季舞台,Sketch、木偶戏、漫才、默剧各类形式丰富多彩,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喜剧风格。而到了今年,《喜人奇妙夜》几乎变成了“大底”的舞台。像《旧警察故事》的生死反转、《旧矿工故事》中人性的刻画,以及《救舅大状师》里价值观的升华,大底本身并非不好,但数量过多,却让节目产生了审美疲劳和内容同质化的问题。小力士的《旧警察故事》《旧矿工故事》《拳村的希望》被网友质疑公式化:底层人物遭遇考验,再彰显人性光辉。这并非喜人自身的问题,更大的限制在于节目舞台对创作空间的束缚。

“一荣俱损、一损俱损”的连坐制度,以及极限压榨创作能力的排演环境,多重因素叠加,使喜人的创作不仅背负个人或组合的命运,更要揣摩观众的喜好与接受度。就像《棒棒小卖部》开分前,土豆坚信自己赢不了,这并非自我贬低,而是源自对观众心理的理解。相比无厘头喜剧,今年的观众更偏爱剧情反转或情感共鸣的作品。意外的是,《棒棒小卖部》和《兴帮往事》平局收场,这也证明了观众依然会为纯粹的好笑而心动。

或许正因为这种稀缺,才让“外星从”意外火爆出圈。但单靠一个作品无法挽救整个节目的下滑趋势,“喜二”一路下滑的人气和评分也说明了这一点。尽管如此,《喜人奇妙夜》仍是一档值得观看的作品,每一位喜人付出的努力都值得尊敬。只是希望节目制作方在追求速度和效率时,不要牺牲了观众心中那份对第一季的美好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