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的春节,许多乡村的露天银幕上,一部彩色电影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当清脆的鞭声划破夜空,大人停下闲聊,孩子睁大眼睛——赶车的钱广歪戴着帽子,嘴角挂着若有若无的笑,成为一代人心中关于“资本主义尾巴”的最初印象。


五十年来,只要提到精明自私的形象,很多人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那个甩着鞭子的车把式。演员李树楠用不到二十场戏,让一个角色跨越半个世纪,依然活在观众的记忆里。
李树楠原名李广文,1928年出生在河北丰宁的满族家庭。少年时在北平读书,战乱让学业中断。1949年,他考入文工团,从拉手风琴开始艺术生涯。在歌剧《白毛女》里饰演穆仁智,开启了他与反派角色的不解之缘。


1952年,李树楠加入承德话剧团,与后来成名的演员同台演出。1963年,话剧《青松岭》选角时,他被指定出演钱广。为了演活这个角色,他三次前往人物原型所在地体验生活,跟着老车把式学甩鞭、喂马。他发现鞭子不仅是工具,更是一种语言——清脆的鞭响能让马匹顺从,也能让人心生敬畏。这个观察被他融入表演,为后来经典的“三鞭子”打下基础。


1965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将话剧拍成黑白电影,仍由原班人马出演。影片因故未能广泛放映,但李树楠的表演已在当地观众中留下深刻印象。1973年重拍彩色版时,他继续饰演钱广。这一次,他给角色加上了唐山口音,设计了歪戴帽子、敞开衣领的造型,让钱广的市侩形象更加鲜活。那三声鞭响,配上“一要手艺巧,二要家什妙”的顺口溜,成为特殊年代的一个文化符号。观众既被他的表演逗乐,又对角色行为感到气愤,这种复杂的观感让钱广成为中国电影史上令人难忘的角色。
钱广的成功没有限制李树楠的戏路。1978年,在电影《大河奔流》中,他饰演固执的老农王跑。通过紧握烟袋、缩脖跺脚等细节,他把一个守旧农民的形象演得深入人心。该片获得文化部优秀作品奖,他的演技再次获得肯定。


《青松岭》之后,李树楠陆续出演了十余部影片,塑造了公社干部、开明乡绅、保守老农等不同角色。但观众见到他,还是会亲切地喊他“钱广”。他幽默地说:“反派演得太像,演好人都没人信了。”可贵的是,他把塑造钱广的经验运用到其他角色中。在《大河奔流》里演老船工,他加入一声叹息般的甩鞭动作,暗示人物走南闯北的经历;在《田野又是青纱帐》里,他用摸帽沿的小动作表现农民的拘谨,让角色更加真实。
1982年的《我在他们中间》,他饰演的赵股长戏份不多,却通过眼神和台词成为推动故事的关键。1986年《少年彭德怀》中,他演的周八身形佝偻、笑容谄媚,把欺软怕硬的小人物演得活灵活现。这些角色无论正反,都因他对生活的细致观察而充满说服力。


2016年,李树楠因病去世,享年88岁。他的表演朴实自然,带着生活本身的幽默感。就像一位观众说的:钱广这个角色让我们记了一辈子,而塑造他的演员,把最精彩的部分永远留在了银幕上。一根鞭子,几声鞭响,成就了中国电影史上最令人难忘的配角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