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谭克
2025年的电影市场,缺新片、更缺好的创作者已经成为行业共识。
正因此,目前中国琳琅满目的青年导演扶持计划也在各地如火如荼的进行,但目前挖掘青年创作者的好平台仍然待开发,在众多的导演计划当中,主推青年作家的「青鸟」计划从去年开始便引起了情报君的关注。

今年,是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世界电影诞生130周年。在这重要历史坐标下,第二届「青鸟」作家导演起飞计划助飞特训营如约而至,正式开营。
作家升级导演,事半功倍
文学与电影自诞生之初便如影随形,相互滋养。在电影艺术的广阔天地中,文学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不仅是故事的源泉,更是情感与思想的深层载体。
优秀的电影作品往往在叙事架构、人物塑造、情感深度和社会反思等方面展现出浓厚的文学底蕴,二者皆以故事为核心,共同满足观众的精神需求和审美追求。可以说,文学始终构成了电影最坚实的内在支撑。作家转向导演的路径尤为顺畅,因为他们在文字创作中已注入对人性、社会和情感的独特洞察。这些洞察在原著中往往仅露冰山一角,而作家本人对隐藏的部分了如指掌,因此在将作品改编为影像时,能更准确地捕捉并传达核心意涵。本质上,作家与导演的工作高度契合,都是通过细腻的元素串联起因果链条。作家的直接介入,还能为中国电影注入新鲜活力,带来多元视角和独特风貌,让习惯于商业大片的观众感受到别样的艺术冲击。
历史上,这样的转型屡见不鲜。法国左岸派导演如杜拉斯等,本就是文学大家,他们的电影作品融合了深刻的思想深度;韩国导演李沧东从作家起步,其影片如《燃烧》以犀利的社会批判闻名;日本的三岛由纪夫也曾涉足导演领域,展现出跨界才华。在中国,韩寒以赛车手和作家身份转战银幕,执导了多部票房口碑双丰收的作品;张嘉佳的导演处女作同样源于其文学根基;吴有音等则以作家视角带来清新叙事。此外,许多主流导演虽非作家出身,但多毕业于电影学院的文学专业,这进一步印证了文学素养对导演能力的加持。鼓励更多作家投身导演行列,无疑能为中国电影注入新鲜血液,壮大创作队伍,推动行业多样化发展。
「青鸟」计划助力青年作家导演起飞
jrhz.info的确,许多作家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洞察力,他们在文学创作中倾注了对人性、社会和情感的独到理解。然而,将这些文字转化为影像并非易事。作家的影视化思维往往在未经专业训练的前提下显得不够成熟。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更是思维方式的转变。文学作品注重内心的独白和抽象的描写,而电影则要求创作者掌握镜头语言、节奏控制和视觉叙事。简单地说,从“写故事”到“拍故事”,需要跨越一道鸿沟。
2024年6月,上海正式推出“电影之城”建设计划,将繁荣电影创作和完善人才机制置于首位。在此背景下,「青鸟」计划应运而生。它不仅仅是一个培训项目,更是一座连接文学土壤与影像梦想的桥梁。通过系统的指导和资源对接,该计划致力于发掘并培养那些潜藏在文字中的故事宇宙,让它们通过镜头绽放光彩。

正因如此,「青鸟」计划的核心在于培养作家的影视化思维。它帮助学员在有准备、有表达、有思考的状态下投身导演界,而不是盲目跨界。通过大师课程、产业对接和创作实践,学员们学习如何将文学内核转化为电影语法。例如,如何用镜头捕捉人物的内心弧光?如何通过剪辑构建故事的因果链条?这些问题并非天生就知,而是需要在专业指导下逐步掌握。
今年,我们迎来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和世界电影诞生130周年的重要节点。在这个历史性时刻,第二届「青鸟」作家导演起飞计划助飞特训营也于近日正式开营。
计划发起人之一、作家走走在介绍本届学员选拔时提到,今年共收到196份完整报名材料。经过《收获》编辑部、资深文学策划人和『制片人』的初筛,以及10位慧眼推选人的严格打分,最终20位学员脱颖而出。其中,阿乙、蔡骏、『陈妍希』、海飞、刘畅、路内、李少红、秦海璐、藤井树、田耳等涵盖作家、导演、演员和投资人的评委团队,确保了选拔的专业性和多样性。

的确,文学与电影的共通之处在于两者都服务于人类的审美和精神世界。但转型并非复制,而是再创造。作家需要学习如何用感性的细节讲述因果,如何在影像中保留原著的精神内核,同时注入新鲜的视觉元素。例如,著名导演李少红作为本届重磅助飞导师,特别强调了一个字:“拍”。她指出,导演的核心在于如何拍出来、拍好,以及后续的规划。这包括什么可以拍、什么需要改进,甚至如何进入电影院🎦。这些分享并非空谈,而是基于多年从业经验的实战指导。

另一位导师徐峥则以幽默的方式鼓励学员:“怎么把大象关进冰箱?打开门,放进去,关上门。拍电影也一样:写好剧本,参加「青鸟」,然后拍出来。”他还承诺提供全方位支持,包括找监制、投资,甚至亲自出演。这类导师的介入,让学员们感受到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链条。通过这样的培养,「青鸟」计划不仅仅是传授技能,更是激发学员的潜力。许多作家在原著中只展现了“冰山一角”,而隐藏的部分往往蕴含更深刻的理解。计划帮助他们挖掘这些“水下部分”,转化为可操作的电影元素。这不仅提升了作家的专业能力,也为中国电影注入更多个性与风格。在商业类型片主导市场的今天,这样的跨界尝试能带来新鲜的思想,满足观众对深度内容的渴求。
回顾第一届「青鸟」计划,其成果令人振奋。这充分证明了该计划并非纸上谈兵,而是实打实给予青年作家行业机会。首届于去年9月启动,至今年6月结束,经历了报名、初筛、面试、特训营、项目创投和跨界合作等环节。20个入围故事中,将近一半取得了显著进展:有的找到了合作伙伴,有的实现了版权©️销售,有的成功入围电影创投。更令人鼓舞的是,4位年轻作家完成了第一部短片的拍摄并首映。这些成就并非偶然,而是计划精心设计的闭环体系所致。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高韵斐回顾首届时提到,多部优质作品获得资方青睐,其中任丽的作品《尖刀》已正式立项,实现从文字到影像的关键跨越。这些实实在在的成果,印证了「青鸟」的孵化能力。它整合了影视文化界的优秀资源,促进产业合作,提供交流平台,为上海和中国影视界带来更多类型跨界和文化内涵的作品。《收获》主编程红明诗意地描述道,「青鸟」这个名字充满梦幻象征,承载着连接文学与影像的使命。在伟大的“作家电影”中,这样的桥梁尤为重要。首届的成功,不仅激励了学员,也为第二届奠定了基础。许多参与者反馈,通过计划,他们从单纯的文字创作者转变为具备影视视野的导演苗子。这不仅仅是个人成长,更是行业生态的优化。

相较于首届,第二届「青鸟」计划拥有更强大的专业后备军。这包括著名导演、编剧、摄影指导、美术指导、剪辑指导等多领域专家,以及中影、万达、猫眼、华策、横店等行业一流公司的参与。这些资源为作家在文学电影化转化道路上提供专业性和商业性支持,确保转型过程更顺畅、更高效。本届导师阵容堪称豪华。除了李少红和徐峥,还有12位导师和15家影业鼎力助飞。他们不仅是国际电影节的常客,还是中国电影榜单的实力派。计划发起人、『制片人』王晔在开营仪式上回顾了过去一年的市场风浪,但强调「青鸟」将殷勤探看,帮助好故事拍出来。这些导师将分享从剧本到成品的全流程经验,包括摄影技巧、美术设计和剪辑艺术。这让学员们能从多角度理解电影制作,避免转型中的盲区。此外,行业公司的参与确保了商业可行性。投资和发行支持、场地和资源对接、市场分析和宣发营销,种种帮助不仅仅是技术指导,更是生态构建。学员们可以通过项目创投陈述会,直接与资方对接,将故事转化为实际项目。

整体来看,「青鸟」计划的能量正蓄势待发。它以“好故事,拍出来”为初心,助力青年作家导演起飞。在上海“电影之城”的宏大蓝图下,这一计划将成为人才孵化的重要引擎。未来,我们期待更多文学作品通过影像重生,带来思想的碰撞和情感的共鸣。通过「青鸟」,作家们不再是孤立的创作者,而是融入影视生态的参与者。这不仅丰富了中国电影的多样性,也推动了文化自信的当代践行。让我们共同见证,这些蛰伏于文字中的故事,如何在光影中翱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