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的时候,辽宁卫视有个《开心不调台》节目,里头有个叫贾六的演员,他总在扮演普通老百姓的角色,贾六这个人不是相声演员出身,也没登上过春晚舞台,他就是个寻常的表演者,在节目里一会儿演出租车司机,一会儿扮糖葫芦小贩,再换成退休老头的模样,观众们觉得他演得特别自然,就像身边真实的邻居一样。

贾六这个人物没有太多传奇经历,也没有英雄模样,专门扮演那些让人既想笑又无奈的日常琐事,比如被城管追着跑,或者帮儿子去相亲却被对方嫌弃,这些事听起来有点滑稽,可不少中年人看了都觉得熟悉,觉得就像自己的生活,东北观众特别喜欢看这些情节,因为太贴近现实了,方言一冒出来,连我妈妈都会跟着笑起来。

贾承博在沈阳曲艺团做了多年演员,早年靠单位安排工作,真正红起来是在2006年之后,他拿过央视相声比赛一等奖,也获过辽宁本地的曲艺奖,但让他被更多人认识的,是辽宁卫视的节目和各地剧场演出,别人想上春晚,他却靠着地方台和现场表演走接地气的路子,如今很少有人走这种路线了,因为没人愿意把钱投给不红的演员。

他后来演的小品和相声,说的都是家里的事,像《考爹考妈》,讲父母和孩子互相较劲,表面上搞笑,其实藏着东北家庭那种“面子比天大”的劲儿,到了2010年后,很多东北剧把人演成符号,比如“傻大个”“泼妇”,但他偏不这样,贾六就是个普通人,显得狼狈又笨拙,反而让人尊重。

他还打算把贾六的故事拍成连续剧,就像美剧那样每集换个职业,慢慢讲述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可惜没有平台愿意投资,资本只看重流量,不接受这种慢工出细活的作品,现在短视频里的东北喜剧都是三秒一个笑点,节奏快表演夸张,贾六那种娓娓道来的方式根本没法存活下去。

他去世的那天,正好赶上《山海情》和《漫长的季节》这些剧在热播,大家都在讨论现实主义的话题,其实也是怀念那个敢于拍摄普通人尊严的年代,贾六这个人没有那么风光,但他留下了真正属于市井的声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