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演艺圈提起"刘敏"这个名字,老剧迷们脑海中立刻会浮现出《老娘舅》里那个刀子嘴豆腐心的"富贵嫂"。但很多人不知道,这位荧幕上的市井大姐,竟是评弹界响当当的艺术家!

生于艺术世家的刘敏,父亲刘春山曾是上海滩与江笑笑、王无能齐名的滑稽戏大师。而她后来的姻缘更是牵动了上海滩的豪门望族。如今虽已年逾八旬,但只要穿上戏服抱起琵琶,她依然神采飞扬,唱念做打间尽显艺术家的风采。

童年的刘敏是在戏班后台长大的。父亲演出时总是一票难求,那些用方言演绎百姓生活的段子,就连临时起兴的"搭棚戏",都能让观众笑得前仰后合。

戏服上的盘扣是她的玩具,锣鼓声是她的摇篮曲。在这般艺术氛围中浸润成长,刘敏自然而然地爱上了曲艺。不过她并未继承父亲的滑稽戏衣钵,反而对评弹情有独钟。1959年,20岁的她独自报考常州市评弹团,凭借真才实学拜师庞学卿,开启了评弹生涯。

初入行的刘敏面临三重考验:唱腔要婉转动听,乐器要娴熟精湛,表演要恰到好处。作为零基础学徒,她付出的努力是旁人的数倍。师父庞学卿要求极严,一段唱腔不完美不能过关,一句台词不传神不算完成。

那段岁月里,刘敏总是黎明即起练功。指尖因苦练琵琶磨出老茧,嗓音因反复吟唱变得沙哑,她却从不抱怨。为了领悟前辈的韵味,她整日沉浸在录音室里,反复聆听经典唱段,细心揣摩每个细节。

即便回到宿舍,她也抱着琵琶练习指法,睡前还要再抚弄几遍琴弦。这份执着终于打动了师父,开始对她倾囊相授。很快,刘敏便在同期学员中崭露头角,获得了登台亮相的机会。

从常州评弹团学成后,刘敏加入吴江县评弹团,成为创始团员之一。在这里,她与戚嘉萍搭档演绎《闹严府》等经典曲目,逐渐在评弹界闯出名号。1979年,凭借过硬功底考入上海东方评弹团,与名家周孝秋强强联手。

《孟丽君》《玉堂春》等经典书目经她演绎,在上海评弹界赢得满堂彩。而真正让她事业腾飞的,是1985年的一次创新尝试——与周孝秋合作,以越剧名伶筱丹桂的真实经历为蓝本,创作长篇弹词《筱丹桂之死》。

创作过程充满艰辛,既要忠于历史,又要符合艺术规律,还要设计感人至深的唱段。刘敏查阅大量资料,走访知情人士,剧本反复修改十余稿。她更巧妙融入父亲滑稽戏的表演精髓,让严肃题材焕发新的生命力。

1985年,《筱丹桂之死》首演即引发轰动,观众既为故事落泪,也为创新形式喝彩。这部作品不仅成为刘敏的代表作,更在1988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成为评弹经典。就在评弹事业如日中天时,她又迎来新的挑战——受邀出演《老娘舅》中的"富贵嫂"。

接到邀约时刘敏也曾犹豫。评弹与影视表演迥然不同,"富贵嫂"这个市井角色与她常演的闺秀形象相去甚远。朋友劝她珍惜羽毛,但她最终决定突破自我。
为了塑造角色,她特意到菜市场、弄堂里观察市井妇女的言谈举止,记录她们的神态动作。

拍摄时她虚心求教,还将评弹的韵律感融入台词,让"富贵嫂"的对话既生动又自然。没想到这个角色一炮而红,成为上海观众的集体记忆。成功跨界的她后续又出演了《噱占上海滩》等多部作品。

无论走得多远,刘敏始终铭记艺术生涯的起点——吴江评弹团。尽管后来在上海东方评弹团大放异彩,她始终感念吴江的培育之恩。

2012年3月15日,71岁的刘敏与刘韵若等曲艺名家重返吴江,参加座谈会为评弹传承献计献策。当时吴江评弹团面临青黄不接的困境,经典曲目日渐式微。

刘敏主动请缨培养新人,从此成为团里的特聘导师。只要有需要,无论多忙都会赶来授课。她毫无保留地传授数十年积累的艺术心得。

艺术之路顺风顺水,刘敏的感情生活却历经坎坷。在经历一段失败婚姻后,她与出身名门的魏幼生结为连理,这段姻缘曾在上海文艺界和商界引起广泛关注。

魏家曾是上海滩显赫家族,公公魏廷荣曾任法租界公董局华人董事,精通法语,人脉深厚。当年徐家汇大片地产都属魏家所有,连杜月笙也要礼让三分。虽然时过境迁,家族底蕴犹存。2008年魏幼生去世后,财产纠纷让继女将刘敏诉至公堂,令人感慨万千。

如今刘敏虽已耄耋之年,听力视力不如往昔,但精神矍铄,对艺术的热忱丝毫未减。只要接到演出或传承活动的邀请,无论路途多远都会准时出席。熟悉她的人都知道,这位老艺术家对待艺术从不懈怠,每次登台前都要反复排练,从唱腔到着装,每个细节都力求完美。愿这位永葆初心的艺术家继续绽放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