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颁奖季。
作为奥斯卡风向标之一的金球奖,最近出炉。
电视剧上,《幕府将军》横扫剧情类大奖,成为最大赢家。
电影上,《粗野派》包揽剧情类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和最佳男主角🎭️。
其中,最让鱼叔感慨的,是音乐/喜剧类电影最佳女主颁给了《某种物质》的主演——63岁的黛米·摩尔。
就像她在获奖感言中所说的,这个奖出乎意料,意义非凡。
因为,这是她出道45年来,第一次获得的表演类奖项。
「我真的没有想到,我非常惊讶。我演戏很久了,45年了,这是我第一次拿到表演类奖项。」
但对观众来说,她拿奖并不意外。
就像很多人说的,这部电影中,她不就是在演她自己吗?
这一大胆、疯狂的故事,不仅标记着她生命中新的里程碑,也呼应着她一波三折的星路。
今天我们不妨借此机会,一起重温她的演艺生涯。
看看性感符号之下,藏着怎样一个她——
黛米·摩尔
Demi Moore
曾经的黛米·摩尔,是好莱坞红得发紫的一线女星。
28岁时,凭《人鬼情未了》,成为好莱坞片酬最高女星。
也成了万千观众心中的美艳女神。
后来年纪渐长,辉煌不再。
舆论对她的关注,更多集中在婚变、整容等私生活上。
而正巧,黛米·摩尔在《某种物质》中突破尺度,饰演了一个年华逝去、人气退潮的好莱坞前顶流。
片中,女主有着严重的容貌焦虑和竞争压力。
为找回年轻时的魅力,她向体内注射了「某种物质」,让她衰老的皮肉绽开,生长出一个更年轻、光洁的肉体。
电影获得了诸多好评,也拿下不少大奖。
但同时,也因为大量裸露的画面受到争议,被质疑女演员这样的牺牲是否必要。
其实,回顾黛米·摩尔的演艺生涯。
受到争议的,不只这一部。
像1984年的《情窦半开时》。
讲一段违背 伦 常的禁忌之恋: 一个老父亲爱上了朋友的未成年女儿。
当时,黛米·摩尔虽只是配角,饰演父亲的女儿。
但在影片暧昧气氛的烘托下,纯情又性感的气质脱颖而出。
片中,两个女儿角色都因为扁平单薄的形象塑造,受到质疑。
被认为是为了满足老男人的情色幻想。
电影《桃色交易》中,黛米饰演一位参与性交易的已婚女性♀️。
为了100万美元💵,与亿万富翁共度一夜。
她也为此贡献了大量裸露镜头。
电影《脱衣舞娘》中,她饰演一位为抚养女儿成为脱衣舞娘的单亲妈妈。
电影涉及母女关系和政治阴谋。
但更多人印象深刻的还是她的撩人春色。
还有电影《霹雳娇娃2》中,她饰演一个冷酷、矫健的反派。
依然是清凉的穿着,和充满男凝色彩的镜头。
后来大量商业片,她都是以妩媚性感形象示人。
并逐渐作为一种固定符号,成为票房利器。
和《某种物质》中的女主一样,不知不觉间,摩尔在男性♂️主导的演艺圈中成为欲望投射对象。
在此过程中,她也产生了严重的容貌焦虑。
出于对衰老和被遗弃的惧怕,不惜走上自我伤害的道路。
电影中,女主贸然打针。
现实中,摩尔也一度深陷容貌焦虑,选择整容。
如果要问,黛米·摩尔何以成为这样一个性感符号。
一方面,还得追溯到她早年的成长环境。
黛米的童年十分凄惨,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一出生就被父亲抛弃,母亲则有自杀倾向和狂躁症。
继父是酒鬼、赌徒、家暴男。
她15岁时,在家中遭到强奸,强奸者声称付给了她母亲500美元💵。
不到18岁,她离家出走,很快和一个摇滚歌手结婚。
1982年《寄生魔种》
19岁那年,黛米·摩尔进入演艺圈。
刚脱离潦倒的童年, 急于摆脱家庭的牵制,她仅仅为收入高兴不已。
她抓住各种赚钱的机会,和知名人物合作,专心积累起名气和财富。
也因为当时过于年轻。
她对圈内的种种潜规则缺乏认知,参演了大量剥削电影。
她后来再回忆,说那时拍的很多电影都是「色色老男人的幻想」。
另一方面,这与当年好莱坞的性别歧视环境分不开。
20世纪后期,主流商业电影仍由男性♂️主导。
银幕上的主角🎭️都是英俊潇洒的肌肉男。
女演员为了争取更多演出机会,不得不接受很多花瓶式的角色。
摩尔回忆1992年出演《好人寥寥》时的遭遇。
当『制片人』得知,摩尔与汤姆·克鲁斯没有感情戏后,他说:
「好吧,如果汤姆和黛米最后没有上床,那黛米的角色为什么是个女人?」
虽然到了1990年,她已经凭《人鬼情未了》 成为好莱坞片酬最高的女星。
但当时,好莱坞仍未实现男女同工同酬。
她的收入与影响力并不匹配,远低于男演员。
当她呼吁和男演员同等的薪酬时,人们却讥讽她是没实力的花瓶,不配获得高薪水。
而当时,其实也有大量花瓶男演员,赚得盆满钵满。
长期浸染于这样的环境中,她作为演员的价值感也被一点点剥夺。
她曾被制片明确告知,自己只是「爆米花女星」,赚点票房就可以了。
她自己也以为,演艺生涯早就到头了。
因为这种种过往,黛米·摩尔捧起奖杯🏆️后的那段话,更为动容。
「今天我庆祝的是,作为完整的我的标记。」
虽然《某种物质》同样包含大尺度的赤裸戏。
却不再仅仅作为被物化和凝视的对象,而是承载了更为深刻的性别视角和批判意味。
更像是以身体作为武器的一次有力回击。
电影结尾一幕,女主对美的病态追求换来了不可逆的悲惨结局。
所有原初的欲望和审美渐趋扭曲,彻底爆破,成为一场可怖的畸形秀。
赤裸、膨胀的肉身,彻底击碎了的原初的身体和观念。
这一转变不仅在电影角色上体现,更在她的演艺生涯中显现。
就像摩尔自己说的,这部电影帮她抛弃了美丽、性感的形象,也让她感到了难得的释放。
她摘得影后桂冠,固然有运气的成分在。
好的创作者和剧本,契合她本人经历的角色,帮她重树作为演员的价值,为她找到了真正的归属。
但当然,不仅仅是运气。
背后也有电影行业性别环境的变化。
好莱坞传统格局变化,女性♀️从业者开始积极参与话语权的争夺。
2018年的戛纳电影节上,82位女性♀️影人集体抗议行业内的性别不公。
随着社会对性别议题的重视,整个行业逐步转向多元、包容的方向。
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女性♀️创作者。
像前年有女性♀️电影《芭比》,让导演格蕾塔·葛韦格一举成为顶级商业片大导。
去年的《某种物质》,则是由法国女导演科拉莉·法尔雅编剧、执导。
电影在戛纳电影节获奖,更离不开作为评审主席的格雷塔·葛韦格支持。
这也为像黛米·摩尔这样的中年女演员,重新定义自我与角色创造了条件。
戛纳电影节上,评审主席为《某种物质》导演颁奖
摩尔自己的坚持、思考和成长,也是不可或缺的。
早在之前,她就尝试突破单一、刻板的性感女郎形象,转向更有力量感和内涵的女性♀️角色。
电影《魔鬼女大兵》中,她不惜剃光头发,自毁形象。
挑战了一个坚韧不拔的女军人角色,打破了传统的性别想象。
摩尔担当制片的《爱你钟情》中。
她饰演了一名丈夫刚刚去世就因一夜情意外怀孕的女性♀️。
在1960年代的美国,她违法堕胎,搭上了生命。
电影没有将其简化为「私生活混乱的女性♀️」或「牺牲母亲」。
而是展现了一个敢于打破社会期待,有自主意识的女性♀️角色。
2007年的电影《完美无瑕》中。
摩尔饰演一个在银行工作的中年女性♀️,因为年龄遭遇了职场排挤。
她通过反抗职场不公,争取自己应有的权利。
可以说完全突破了原有的性感符号,转向了更为真实有力的女性♀️形象。
转型过程并非一蹴而就。
她的职业生涯一直充满动荡和变数。
童年阴影,导致她成年后仍需与酒精、毒品缠斗。
破碎的家庭、父母失败的婚姻,也让她的感情生活动荡不已。
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对她私生活的关注,早已超出了对她作品的关注。
职业生涯几次陷入滑铁卢。
1995年,她主演的电影《红字》,票房仅收回投资的十分之一,赔得血本无归。
1996年的电影《脱衣舞娘》,让她被金酸莓奖评为最差女主角🎭️。
1997年,她投注心力的《魔鬼女大兵》,票房口碑双扑。
但好在,种种挑战和压力面前,她不仅没有选择隐退,反而一直激流勇进。
主动走出舒适区,挑战更多复杂的角色。
不屈服于性别或年龄的标签,注重内在自我的提升。
他还积极投身支持妇女权益和人道主义的事业。
有了长期的沉淀和磨砺,才让她在《某种物质》中彻底爆发。
证明了岁月赋予女性♀️的,除了年龄和衰老,更有强大的心性,智慧与才能的厚积薄发。
用岁月雕刻出的坚韧与深度。
终于得到了影后之荣的回馈。
但显然,她今天的光芒,早已不仅在于这一大奖,更在于她无数次重生与超越后愈发纯粹的灵魂。
以及她为无数女性♀️所照亮的想象边界,所开辟出的生命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