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戴一顶美式休闲风格或英伦风格的礼帽行走于街头,心中不免生出些许局促和羞涩。这种感觉并非少数人特有的体验,而是在广大中国人群体中较为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状态。礼帽,作为一种源自西方的经典头饰,自17世纪开始流行,并于近现代传入中国。它在西方不仅是时尚装扮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更是一种象征身份与品味的经典配饰。
礼帽拥有近200年的历史,经历了时间的洗礼与岁月的沉淀,成为经久不衰的时尚符号。即便礼帽在中国已流传多年,但它所带来的异域感和违和感依然存在,未能完全被大众接受。这种现象并不令人意外,背后蕴含的文化差异和传统审美习惯,是导致这种矛盾的根本原因。
近日,网络上流传一段采访视频,受访者针对中西方奢侈品文化发表了独到见解。他指出:“虽然中国的奢侈品文化尚未如西方那般繁荣,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在奢侈品领域落后。恰恰相反,这体现了西方奢侈品文化的稚嫩和肤浅。根据国际奢侈品的定义,中国所拥有的奢侈品,往往是历史悠久、无价之宝的文化瑰宝。”
奢侈品被定义为“超越人类日常生活必需,且不属于群体生存发展范围的消费品”,这些物品通常伴随着“稀有、珍贵、高价”的特质。中国历经二十二朝,数百帝王君临天下,历代帝王为彰显君权,制造和收藏了无数珍奇宝物。这些宝物无疑符合奢侈品的标准,但承载着深厚历史记忆和文化价值的它们,绝非简单的“消费品”可以涵盖。
正如前文所述,西方传入中国的礼帽服饰亦是如此。自夏周时期,华夏大地便建立了“冠”这一服饰制度。随着历史演进,冠服制度经历数千年变迁,不断完善,最终形成了一套规制严谨、体系庞大且形态多样的服饰文化,成为现代社会珍贵的文化遗产。与中国数千年的文化积淀相比,礼帽显得如同一个刚出生的婴儿,这并非阻碍我们对礼帽感受的根本因素,关键还得从我国古代冠服的历史和用途说起。
提到古代“冠”,多数人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皇都早朝时帝王佩戴的管帽。皇帝的冠称为“冕冠”,与历代冕冠制式大致相同,外覆黑色,内衬红色,系有红绳,前后垂挂玉帘。冕冠由“旒、綖、玉衡、玉簪、冠武、朱缨、朱紘、充耳”等部分组成,其中尤以“旒”——垂挂于前后两侧的玉帘最为独特。
“旒”通常由五色线编制,这五色线是用不同草药浸泡染制而成,具有驱虫效果,线间穿串着十二块玉石,玉石按红、白、青、黄、黑五色循环排列。一条“旒”即是一根垂挂玉石的五色线。皇帝的冕冠配备十二旒,公服九旒九玉,祭祀四望山川服七旒七玉,祭社稷五旒五玉,祭群小服三旒三玉。
“旒”的设置不仅用来区分重要礼典的等级,也反映出朝堂卿臣的身份尊卑。皇帝不可动摇的地位以十二旒为象征,王公九旒,侯七旒,爵五旒,卿大夫则按官位大小佩戴六旒、四旒或二旒。此外,有学者认为,玉旒还可能有遮挡皇帝面容、掩饰表情的功能。
垂挂的十二道玉串如同玉帘般挡在皇帝面前,使文武百官难以捕捉其表情变化,防止他们因观察皇帝神色而影响言行;同时也提醒皇帝自持情绪,不让喜怒形于色,维护帝王尊严。古代冠服制度在周朝初步成型,春秋战国时正式纳入礼仪体系,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冠服越发彰显阶级色彩和礼仪功能。
受儒家文化影响,尊崇祖法、礼仪为本的思想,使冠服制度得以世代传承。冠饰成为权利和地位的象征,民间也逐渐形成对应的礼冠文化,及冠礼是其中典型的表现。随着时代变迁,卿臣王公的玉旒礼冠被废除,十二旒冕冠成为帝王专属。唐代诗人王维曾写道:“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形象描绘了礼冠的尊贵地位。
通过现代考古发现的古墓出土物,可见礼冠在古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古人殉葬时佩戴礼冠,体现其对传统文化的敬重。冠饰不仅仅是头上的装饰,更是文化的象征,绝不可随意更改或轻视。皇室礼冠的严谨规制,更让西方的“礼帽”相比之下显得单薄和尴尬。
现代社会虽然讲究自由穿搭与多样审美,服饰风格层出不穷,古代的服饰制度无法与之匹敌。然而,几千年文化的积淀深植于华夏子孙基因,尊重古代文化和先人智慧的精神永难磨灭。我们虽生活在现代,但面对中国特有的传统服饰,内心那份民族自豪和文化认同感会自然觉醒。
更重要的是,这份信念和精神将持续传承下去,确保我国古代文化得以源远流长,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