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8日晚,中国潮玩圈经历了一场“黑色星期三”。
泡泡玛特旗下顶流IP Labubu的二手价格在24小时内上演高台跳水:整盒回收价从2800元腰斩至800元,隐藏款“本我”暴跌45%,黄牛群里回收价一日三跌,从160元直降至105元。社交平台上,“Labubu价格崩盘”话题瞬间登顶热搜,囤货炒作者哀嚎一片。
(图源网络 侵删)
而就在短短十天前,这个长着九颗尖牙的毛绒精灵——初代Labubu雕塑在中国拍出108万元天价;伦敦、洛杉矶门店因抢购冲突被迫关闭;韩国女团BLACKPINK成员Lisa的日常佩戴和蕾哈娜的街拍造型让它成为Instagram和TikTok上的“社交货币”。从国际巨星到普通Z世代,全球消费者曾为这只“丑萌”精灵陷入疯狂。
(图源网络 侵删)
一只中国怪兽在全球的奇幻漂流
2024年,泡泡玛特海外营收同比激增375.2%,其中东南亚市场贡献了47.4%的海外收入,增长率高达619.1%。北美市场更是暴涨556.9%。这组惊人的数据背后,Labubu成为了泡泡玛特全球化的核心引擎。
从文化边缘到中心,这场热潮的核心推手是明星自发的“非商业代言”。从BLACKPINK的Lisa到贝克汉姆家族,国际巨星们在社交媒体的展示形成滚雪球效应。更关键的是,Z世代将其视为身份认同的标签:“拥有Labubu等于潮人身份”的符号价值,远超玩具本身的功能价值。
(图源网络 侵删)
(图源网络 侵删)
一场丑萌美学与心理博弈的胜利
Labubu的设计本身是一场美学反叛。香港艺术家龙家升赋予它“九颗尖牙、不对称瞳孔和略带邪恶感的兔耳朵”,刻意打破传统玩具的“可爱范式”。这种“丑萌”设计精准击中了Z世代对抗社会规训的心理需求——它既是情绪宣泄的出口,也是彰显个性的宣言。
(图源网络 侵删)
而盲盒机制则放大了这种情感联结,隐藏款低至1:144的概率设计,触发人类对不确定性奖励的本能追逐。神经科学研究显示,“拆盲盒时的期待感刺激多巴胺分泌”,形成类似赌博的“成瘾机制”。
泡泡玛特更精妙的布局在于“饥饿营销与全球本土化的双轨并行”。在供应链端,制造人为制造稀缺感;在文化适配端,推出新加坡鱼尾狮款、泰国金丝服饰款等本土化设计。这种“全球标准化+本土定制化”的组合拳,让Labubu在2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文化认同。
泡沫破裂与稀缺性神话的终结
2025年6月18日成为转折点。泡泡玛特突然开启Labubu史上最大规模补货,全渠道预售排期至9月底,单日预售额突破5亿元。这把“官方放水”的钥匙,瞬间打开了“价格倒挂”的潘多拉魔盒。
6月20日,央媒发文将盲盒定性为“商业陷阱”,直斥其对青少年的精神控制与经济掠夺。政策风向转变叠加泡沫破裂,泡泡玛特股价单日暴跌5%,较峰值回撤超12%,市值蒸发逾200亿港元。
潮玩经济的十字路口,产业应该如何反思?
一方面,泡泡玛特2024年靠Labubu实现30.4亿元营收,同比增长726.6%;另一方面,其营销费用增速(40%)远超新品研发投入(12%)。这种“失衡投入暴露IP孵化短板”——对比迪士尼依靠电影、乐园构建的内容生态,泡泡玛特更像“IP批发商”而非“文化创造者”。
潮玩产业的未来之路
泡泡玛特已启动“去盲盒化”转型:推出明盒销售、开发衍生品、布局主题店。但挑战在于,盲盒贡献70%营收的依赖症如何戒除?答案或许藏在IP影视化与工艺创新中——Labubu正结合扎染等非遗工艺,并拓展精灵世界观,向文化IP进化。
以上就是百利好小编为大家准备的环球文化,百利好作为稳健正规的投资平台,教您投资理财的同时,每周还为您带来各种有趣有料的环球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