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人的发型和头饰,就像草原上的风景一样,随着时代变迁有了丰富的发展。很早很早的时候,无论男女,先民们都习惯“拖发”,就是把头发在身后散开,只在发尾打个结束起。到了公元七世纪左右,男女发型有了比较清晰的区别:男人们多披散着头发,而妇女们则开始盘发。再到十三世纪,男性披散头发就变得少见了,人们越来越重视头上的装饰。
男儿的帽冠 妇女的高冠
男子们普遍喜欢戴各种颜色的扁平帽子。已婚的妇女则常戴着一种特别的“固姑帽”。这种帽子长长圆筒状,用桦树皮撑起骨架,高度差不多有一尺,帽顶是方的,外面再用色彩鲜艳的丝绸包裹起来,装饰上珠片、孔雀羽毛、亮闪闪的琥珀等,非常华丽和醒目。到了明代,这固姑帽还是蒙古族新娘的标配,穿着红色长袍,戴着这种高冠。
图源网络
轻舞的垂巾
当时还流行一种带帽檐的“幞头”,也就是一种包头巾。包法通常是拿一条几尺长的布或绸缎,从后向前在头上缠好几圈,最后让两头的巾角垂下来,一左一右飘着,所以也叫“垂巾幞头”。这种包头的方式,至今在牧区妇女中还很常见,当然具体包法细节上有小变化。
姑娘们通常把包头巾缠好后在右边挽个结,让巾角的穗头自然地垂下来。已婚妇女呢,一般把头顶整个包住后缠一圈,讲究收得整齐,不留下穗头。相传这种风俗是在成吉思汗时代形成的。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各部落后,下令所有人都要包头巾,以此象征头顶上飘着代表部落强大的旌旗之角,希望这种团结奋进的精神永远延续。
忽必烈皇后的智慧设计
元朝时候,又兴起了一种卷起帽檐、圆顶或尖顶的帽子。记载说这帽子“檐很窄,帽顶上装饰红色缨,帽子正面缀着银佛像,用毡或皮子制作”。据说这帽子的最初设计者是忽必烈的皇后察必夫人。当时忽必烈每年去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附近)避暑打猎,察必皇后看到刺眼的阳光影响他骑马射箭,就在原有帽子基础上加上了可以遮阳的檐,同时保持轻便不增加阻力。这帽子很实用,渐渐就在民间也流传开来,成了经典样式。
清代的新变化
清朝以后,风俗又有转变,受满族影响比较大。男子们会把四周的头发剃掉,只留后脑勺的头发编成一条辫子垂下来。女子则通常等到成年要出嫁时,才开始正式蓄发、梳妆。未婚姑娘大多只梳一条辫子,在辫根用红绳扎起。许多嫁人的蒙古族妇女,开始模仿起满族妇女的发型,像如意头、一字头、大拉翅那种比较隆重的发型,她们也梳起了“大头”,需要支撑发髻的“撑子”。不过在民间,尤其辽阔的草原深处,多数人依然保留了蒙古族的传统样式——已婚妇女会把头发在脑后梳成发髻(而满族妇女的发髻通常在头顶)。
华彩夺目的首饰
蒙古族的头饰本来就以美丽华贵闻名,常是用玛瑙、银链、红珊瑚、玉石这些珍贵的材料精心串缀而成。到了近代和现代,像珊瑚、玛瑙、翡翠、珍珠、琥珀、白银这些装饰原料更是大量进入草原各地,蒙古族的首饰就变得更加富贵华丽、光芒耀眼了。
东部地区的蒙古族妇女头饰风格稍有不同。虽然不像阿善拉、鄂尔多斯或乌珠穆沁地区那么华丽复杂——那些地方的妇女常戴上面有装饰帽套、下面挂着一串串珍珠、前面有飘逸的流苏、后面也有长长流穗的夸张头饰——但东部妇女同样十分讲究头饰的美丽。她们通常会选用名贵的珊瑚、光泽的孔雀石、通透的玛瑙、翠绿的翡翠来做成阔绰又亮眼的饰品。
在牧场上放牧的姑娘们,日常则喜欢系着精心挑选的、色彩亮丽的头巾,为辛苦的劳动增添一抹亮色。
耳畔的点缀
过去,蒙古族的女性普遍从小就要穿耳洞。成年后,戴耳环就成了一种常见的打扮。年纪大的老太太们戴的耳环,通常是些比铜钱略小一点的玉石耳环。有趣的是,极少数的男子也会戴耳环,不过通常只戴一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