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藏 清 堆花琉璃十八子手持、尺寸1.6cm、重111.5g
咱今儿就蹲在老榆木桌前,捏着这枚小玩意儿唠唠。说是“手持”,其实比成年人的大拇指长不了多少,也就1.6厘米的个头儿,拿在手里跟颗裹了糖衣的山楂似的,圆滚滚的。重量倒实在,111.5克——您别嫌沉,放手里颠一颠,比现在那些空心的工艺品瓷实多了,搁兜里揣着,走路都带点“叮当”的响动。
这物件儿最打眼的是那身颜色。您瞧这琉璃,青里透着点藕荷色,像把雨过天晴的天空揉碎了掺进去,又好像老坑翡翠被泡在茶水里泡了几十年,颜色沉得很,不贼亮,倒有股子“养出来”的温润劲儿。最妙的是表面的花纹,说是“堆花”,还真不是画上去的——您凑近了看,花瓣儿、叶筋儿都是高低错落的,有的地儿玻璃厚点,有的薄点,在光底下一照,能看出细密的层次,像用刻刀在琉璃上雕了层浮雕,又像是烧出来的,边缘还带着点自然的毛边儿,一看就是手工捣鼓出来的。
我琢磨着,这“十八子”怕不是指十八颗珠子?可眼前就这一枚,许是“手持”的一种,类似手里转着玩的把件儿。清代的老百姓讲究个“随身带福”,有钱人家太太小姐戴串儿,文人雅士盘个核桃,这堆花琉璃的小玩意儿,说不定就是给那些讲究又不爱戴金戴银的主儿准备的——轻便,好看,往袖管里一揣不显眼,掏出来又能显摆显摆手艺。
您再看这包浆,不是那种油光锃亮的“贼光”,是岁月磨出来的哑光,像块老玉被盘了几十年,颜色发暖,摸着手感滑溜溜的,没棱角。边角处有那么一丁点儿磕碰,露出点白茬儿,倒像是给这物件儿添了段故事——许是当年哪个丫鬟端茶时不小心碰的,许是哪家小孩儿偷摸着玩,手滑掉地上蹭的。这些小毛病非但不招人嫌,反而让人觉得“真实”,到底是有年头的东西,不是玻璃柜里供着的“新仿”。
说实在的,现在市面上见着的老琉璃物件儿不少,可这“堆花”工艺的真不多。我之前翻过点老资料,清代做琉璃讲究“套料”,得用不同的颜色琉璃分层,再用工具一点点儿剜、刻、烧,稍有不慎就前功尽弃。您看这花瓣儿的弧度,每片都不一样,该鼓的地方鼓,该收的地方收,跟真花似的——搁现在,机器压模能压出一模一样的,可这手工的温度,机器学不来。
有时候我就琢磨,这物件儿当年在谁手里待过?是深宅大院的少奶奶,还是胡同里的手艺人?是逢年过节赏的,还是攒了半年钱买的?它这么小,能经多少事儿?或许被人攥着祈过福,或许被孩子当过弹珠,或许被主人藏在妆匣最底层,躲过了战乱和灾荒……这些事儿没人知道,可摸着它,总觉得能触到点从前的烟火气。
现在收藏圈儿里,老物件儿越来越金贵,可我觉得,值钱的不是它多贵重,是它能让你想起点啥——想起从前的人咋过日子,想起手艺人的巧心思,想起岁月咋把一块普通的琉璃,磨成了有温度的小玩意儿。您说,这玩意儿搁现在,是该锁在保险柜里,还是搁桌上天天摸两把?
亲爱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