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修建大门时,如果门框的上部宽度比下部宽度,要多出3公分,修建房屋时,门框的上部宽度比下部宽度,要多出4公分,你能想象出这样的门框,是什么样?
3公分和4公分,就是3厘米和4厘米,门框的上下有这样的差值,分别是0.9寸和1.2寸,肉眼一看,也太明显了,这是民间常说的“门户不正”。
出现这种情况你肯定不满意,家里好端端的门,优质的材料,让人给整歪了,心里肯定不痛快。
这种不靠谱的说法,来源于现在一些人对“门留三,房留四,棺留六”俗语的一种不准确解读。
这种解读认为,“门留三”是指大门的门框上部宽比下部宽,要多出3公分;“房留四”是指房屋门的门框上部宽比下部宽,要多出4公分。
且不论这种解读的对错,单就尺寸差值来说,不管是古代的传统民居,还是现代民居,门框上下宽度的差值,是不可能出现这么大的差值的。
那么,这种解读的错误是如何出现的呢?
“门留三,房留四,棺留六”,作为一句传统俗语,是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习俗,在民间有多种解读,但是,不管是哪种解读,这一俗语中的“三、四、六”,作为尺寸,应该放在我国传统的市制单位体系中解读,而不应放在现行的公尺计量来解读。
“市分”和“公分”有多大的差别呢?
明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明确规定,建筑尺寸以 “市尺”为基本单位,辅以“寸”“分”:1尺= 10寸= 100分。
而公尺在我国全面推行的时间是1959年,国家颁布了《关于统一计量制度的命令》,“公分”成为厘米的标准译名。现在很多年轻人对“市分”,将“市分”误认为是“公分”。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在现实生活当中,从明清到现在的乡村,传统木工普遍使用的鲁班尺,即曲尺,将1寸分10格,每格为1市分,1市分=0.333厘米。
如果按照上面对上面所说的俗语解读,单位为市分,“门留三”中的“三”,也就是大门框上下的差值为1厘米;“屋留四”中的“四”,房屋门框上下的差值为1.33厘米。
然而,俗语中的“三”和“四”,只是一个大概数字,即约为三、约为四。按照鲁班尺中的“财、病、离、义、官、劫、害、本”八个字,门户通常取吉字。比如,俗语中的“四”,实际取3.8分,刻度上为“财”,换算成公分为1.27厘米。
从以与可以看出,“市分”和“公分”长度之间的差距。对于传统民居的大门和房屋门来说,门框上下宽的差值在1公分左右,肉眼感觉不太明显,可以忽略,但是,如果差值在3公分以上,肉眼的感觉就太明显了。
我记得我们村里的老木匠师傅,在教育徒弟的时候,经常训斥他们的一句话就是“差三分是活缝,差一寸是歪门,要遭雷劈的”。
1寸=3.33厘米,约为3公分,而4公分就有1寸多了,门框出现这样的差值,在传统木工手艺人来说,是绝对不允许的,等于是在砸自己的饭碗,谁敢请这样的师傅做事呢?
在我国的一些地方,门框预留 3 市分(1厘米)的上宽下窄差值,主要是木材干缩的补偿措施,避免收缩时门框变形。
但是,因各地建筑风格和习俗的差异,再加上当地木工在加工工艺上,采取措施的差异,各地对“门留三,房留四,棺留六”这句俗语的理解,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除了以上所解读的意思外,各地还有不同的解读。下面例举另外一种不同的解读。
这种解读主要是指吉利尾数。
“门留三”,有的地方指门框周长的尾数为3市分,也有的地方指门框的宽和高尾数都是3市分。取 “三生万物”之意,寓意家族子嗣绵延、生机盎然。
“房留四”,有的地方指房屋基础的周长尾数为4市分,有的则指开间的宽和进身尾数为4市分,取“四季发财”之意,寓意天圆地方和藏风聚气。
“棺留六”,有的地方指棺材基座的周长尾数为6市分,也有的指棺材两端的长、宽、高的尾数均为6市分。“六”的大写为“陆”,取“陆续”之意,寓意子孙后代繁衍相继。
当然,俗语中的数字,在一些地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各地可以根据当地认为吉利的数字来变动,比如,有的改为用一、八、九等。
另外,民间还有一种说法,为鲁班尺的八个字定吉说法,也就是上文提到的八个字中的吉字。俗语中的“三、四、六”是尺寸最后面的尾数,还有其他的数字来配合,合成一个吉数。
总之,这句俗语中的数字,因为是传统俗语,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属于古代建筑术语,需要放在传统的市制单位体系中来解读。俗语中的尺寸单位,应该是尺、寸、分,而非公寸、公分。
在公制普及的今天,我们在解读传统文化时,不管是重量计量,还是长度计量,要仔细分析传统文化所处的历史背景,这样才能避免计量单位的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