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诗歌《你是人间四月天》已经流传了近一个世纪,文字优美且细腻,令无数人陶醉;她的爱情故事也成了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生命中有过三段感情,曾为三个不同的男人倾心;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建筑师,设计过东北大学的校徽,也参与了国徽的设计。
她,就是被誉为近代中国第一才女的林徽因。她不仅在文学创作上成就斐然,流传下来的作品堪称经典;在建筑设计领域,她更是独树一帜,才华横溢。除了这些,最令世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她生命中那三个刻骨铭心的男人。
与张爱玲的孤高、三毛的决绝不同,林徽因更显得温婉而理智,宛如江南大户人家的千金小姐,气质优雅,心思细腻。
1904年,林徽因出生于杭州的林府,家中喜得一千金。她的祖父林孝恂曾从《诗经·大雅·思齐》中的一句诗“……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中,取了“徽音”这一名字。为了避免与同名的男性作家混淆,后改名“徽因”。她的父亲林长民是早期留学海外的学子,学识渊博,诗书画皆通;她的姑母则是大家闺秀,琴棋书画无一不精。生于这样一个书香门第,林徽因无疑是家中最受宠的宝贝。
从五岁起,林徽因便由姑母亲自教授,开始了她的启蒙教育。虽年幼,但她过得无忧无虑,学习之路也异常快乐。唯一的烦恼来自母亲郑氏——她出生于商贾之家,从小娇生惯养,只知享乐,不懂操持家务,也没有任何文学气质。父亲和祖母对郑氏的不满常常流露,而母亲在家里更是独自生活在后院,显得孤单而冷落。
每次从前院的学习中归来,林徽因总是活泼开朗,但在进入后院时,便会立刻收敛笑容,生怕母亲不高兴。郑氏常常抱怨丈夫冷落自己,责怪家庭缺少对她的关爱。尽管年纪尚小,林徽因已经能察觉到父母之间微妙的关系,感受到成人世界的复杂情感,她一方面感受到父亲的宠爱,但也为母亲的冷落与抱怨感到不平,最终形成了她那多愁善感的性格。
14岁那年,林徽因首次见到了17岁的梁思成。由于父亲林长民和梁启超是世交好友,两位父亲都希望撮合这对年轻人。然而,14岁的林徽因对梁思成并无特别的感觉,第一次见面,她觉得梁思成只是一个温文尔雅的邻家哥哥,除了书生气外并没有任何让她心动的地方。或许因为她还没有进入情窦初开的年纪,又或许梁思成与她心中梦中的白马王子相去甚远,因此两人并未擦出火花。
此时的林徽因,依然在北京的培华女子中学继续学业。那所由英国人创办的学校,校风严谨,培养出的学生无论言谈举止,皆显得有学问又有风度。她的日子看似平静,但命运的安排总是悄无声息地在改变。
1920年,林徽因16岁,随父亲赴英留学。这是她第一次离开祖国,也是她人生中一段充满激情与纠葛的感情故事的开始。初到伦敦,她并没有朋友,独自一人在这个充满历史与浪漫气息的城市里度过了孤单的日子。雨雾弥漫的伦敦天空下,林徽因常常捧书独坐,偶尔抬头望向窗外,思绪飞扬。也许,这座城市正预示着她将迎来一段美丽的邂逅。
一天,林长民邀请了在伦敦的挚友徐志摩来家做客。初见这位风度翩翩的男子,林徽因的心中波澜起伏,仿佛坠入了一场一见钟情的梦境。那一刻,她的心为之荡漾,徐志摩也深深被她吸引。她的灵气和笑容,是他久违的美好。而与妻子张幼仪的冷淡相比,林徽因仿佛是他心中的那一抹白月光。
然而,徐志摩已婚,且有一女。尽管他与张幼仪的婚姻因父母之命而成,他对妻子的冷淡与厌倦早已溢于言表。与林徽因的相遇,成了他心中渴望冲破枷锁的力量源泉。两人开始频繁约会,走过康桥,留下了无数诗篇,彼此的心也在这样的交流中渐渐靠近。
然而,林徽因并未意识到自己已经陷入了一个复杂的情感漩涡。她心里清楚,徐志摩已有妻室,她无意成为第三者。尽管内心深处充满了爱意,她最终理智地决定与徐志摩分手。这段感情,未能走向婚姻的殿堂。次年,林徽因随着父亲返回中国。虽然徐志摩后来与张幼仪离婚,并再度寻求林徽因,但她依然理智地拒绝了他,最终保持了朋友关系。
1921年10月,林徽因回国后继续在培华女子中学学习。此时,她已经成熟,外表清新美丽,内心却早已历经风雨,承受过感情的磨砺。三年后的再次见面,17岁的她对20岁的梁思成已有了不同的感觉。两人通过父母的安排走到了一起,尽管梁思成并不像徐志摩那样诗意盎然,但他稳重、理智,给了林徽因心灵上的安稳感。
两人的婚姻就像一壶清茶,温润、淡雅。而在建筑领域,两人也有了许多共同的话题,成为了最默契的搭档。终于,在经历了多年的情感波折后,林徽因找到了属于她的安定与幸福。
然而,婚后的林徽因依然不缺乏追求者。哲学家金岳霖便是其中之一。金岳霖与梁思成是朋友,经常与林徽因讨论哲学、文学与诗歌,这些话题深深吸引着她。金岳霖对林徽因的喜爱,梁思成自然知道。面对这种情感的纠葛,林徽因聪明地与梁思成坦诚相对,最终与金岳霖达成了共识:保持朋友关系。
婚后,林徽因和梁思成继续在中国建筑设计领域奋斗。1929年,林徽因成功设计了东北大学的校徽,作品一举获奖,成为她在建筑设计领域的又一成就。几年后,夫妻两人带着共同的理想和事业,踏遍祖国大地,修复古迹,探索中国建筑的未来。
1942年,尽管身体状况不佳,林徽因依然全力支持梁思成编写《中国建筑史》,并陪伴他一起度过了艰难岁月。而在1955年4月1日,林徽因因长期病痛折磨,于北京同仁医院去世,享年51岁。
尽管短暂,她的一生却如绚丽的烟花,灿烂多彩。她爱过、离开过、回望过,也有知己陪伴到最后。她珍惜、投入,理智又不越界。她的文字,如她的人,充满了清新和美好,带着一丝淡淡的忧伤和理智。如果她没有生于这样一个家庭,是否会有另一番命运呢?谁能说得清?
人生不必在意过往,也无需畏惧未来,唯一要做的就是无愧于心,安稳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