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帮你改写并稍微丰富细节,每段保持原意且字数变化不大:
---
在许多古装电视剧中,对于古代人物外形的设计,往往会尽量贴近历史事实,秉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然而,也存在不少古装剧的男女造型,并未严格遵循古代真实的形象。以发型为例,古人的发式是有明确规矩和传统的,而并非像部分历史剧中反复出现的所谓“阴阳头”那样单一且缺乏变化。
古代男子在年满三岁时被称作“垂髫”,这意味着他们的头发稀疏且多是垂落的。到了八岁,则称“总角”,此时男孩会把头发梳成头顶两侧各一个小发髻。无论男女,十五岁达到成年礼,女子称“及笄”,男子则称“束发”。这意味着成年男子基本上都要将头发束起,不允许随意散开。那么,为什么许多剧中却设计出不合史实的“前束后披”发型呢?
古人的发型变化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明水平紧密相关。周朝以前,人们多披散头发,这一时期正处于新石器时代向青铜器时代的过渡,对发式并无严苛要求。进入周代,随着礼法确立,成年人必须束发并佩戴冠帽,未成年孩子则不受此约束。于是出现了“及冠”的称呼,指的是年满二十岁的男子需束发戴冠,不足二十岁则称“弱冠”。
秦朝统一六国后,束发的规定进一步扩大。以前,普通百姓和底层民众并没有强制要求束发,礼法主要针对士大夫阶层。但自秦代开始,除了一些出家道士外,绝大多数人都被要求遵守成年束发的规矩。
不过,所有人都必须戴冠吗?答案是否定的。像军人这样的特殊职业,其发型多为将头发编成辫子盘起,再戴头盔或干脆剃光头。陕西兵马俑中各式各样的发型就能体现出这种多样性。汉代出现头巾,给男子在戴冠和光头之间提供了更多选择。尤其是文人雅士,喜欢用头巾来作为装饰。隋唐时期,头巾演变成一种叫“幞头”的帽子,是用一块软布折叠而成的。大唐时期,从皇帝到平民百姓,幞头成为普遍佩戴的头饰。
幞头两侧折叠后向上的部分,后来逐渐演变成官帽上的帽翅。宋代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提升,幞头摒弃了简单布料的结构,改良成固定的立体帽型,更方便穿戴,节省了出门时的准备时间。明代的帽子造型更加规整,材质也趋于轻便,样式渐渐接近现代影视剧中常见的形象。
虽然束发自周代起成为成年男子的标志,但并非所有阶层或职业都遵守此规矩。像早期的奴隶、出家道士、乞丐等底层人群,因身份特殊,经常披散头发,社会对此也不甚在意。
总的来看,束发更多是一种对普通人的社会约束,而地位低微或生活在社会边缘的人群则不必严格遵守。此外,中原以外的游牧民族也不遵循束发传统。
早期的游牧民族大多披散头发,不束发,同时用兽皮、羽毛等自然材料装饰头发。与中原汉族接触后,他们为显示自身文化特色,会创造独特发型并在族内推广。例如西夏王朝的发型,就是将头顶中央剃光,形成类似“地中海”式的发型,非常有辨识度。历史上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元朝和清朝,也各自拥有固定的发型特色。
元朝作为蒙古政权,蒙古族男子常将头发编成辫子,除辫子部分外其余剃光,有时额前留少量刘海,显得俏皮灵动。据说这是因蒙古人经常佩戴皮质帽子,头发过多会导致闷热不适。清朝则以“金钱鼠尾”发型闻名,头顶剃光,只留一小撮约铜钱大小的长发,编成辫子,且满汉皆需遵守。
不过,随着清朝后期演变,人们在影视作品中常用更为圆润的“半球状”发型替代严酷的金钱鼠尾造型。
影视剧中很少出现正宗的金钱鼠尾发型,尽管有时与史实不符,却仍被观众接受。主要原因是文艺作品虽然涉历史,但更多承担文化消费功能。
换句话说,影视剧的目的不是单纯传授历史,而是让观众获得更好的视觉和艺术享受,所有元素都服务于观感体验。这就是为什么导演和造型师会对服饰发型进行艺术化改良的根本原因。
同样的道理,其他朝代古装剧中常见的半束半披发型,虽然不符史实,看起来显得有些混搭,但在视觉效果上更加优美动人。因为束发戴冠过于正式严肃,可能不符合角色个性和剧情氛围。半披的长发显得更为飘逸,自然,也更能表现角色的洒脱风采。
如果是武侠动作剧,这种发型更为重要。武林高手往往被塑造成放荡不羁、反礼教世俗的形象。他们的行为往往不被传统价值观接受,飘逸狂放的长发更能彰显他们个性。在动作场面中,长发随招式飘扬,更添一种潇洒飘逸之感。
理解了古装剧中发型的设计初衷是为观众视觉体验服务,就不必过于纠结其历史准确性这一细枝末节了。
---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如果需要,我可以帮你调整语气或者加一些具体实例,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