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爱摄影的旅行者,一台相机在手,万事无忧。
本以为拍照最多也就是换个滤镜、修个美颜,但万万没想到,2025年了,最能震撼朋友圈的,居然是几十年前的“老古董”——撕拉片。
一张小小的照片,标价358元,还不能选片、不能修图,只有一条命,拍废了也不给重来。
结果呢?越贵越火,越土越有人抢。
有网友一语道破:“这是美貌和钱包的对决,美貌赢了。”
01
撕拉片究竟有多火?女明星刘诗诗、娜扎、鞠婧祎、金靖都来拍。
一个个像从80年代画报里走出来的人物,五官清晰、皮肤柔软、光影温柔,一种“你不知道她谁,但你知道她好看”的气场扑面而来。
不仅女明星疯狂营业,就连男明星也来了。
宋威龙、张凌赫、黄子韬、徐艺洋……一个个拍得像“人形底片精”,配文都不用写,直接甩张照片,评论区就炸了:
“这谁家撕拉片拍的是天神下凡啊?”
连CP粉都要疯了:“你在左边,我紧靠右边,拍的是照片,留的是证据。”
而最离谱的不是他们拍得好看,而是这玩意贵得离谱。
撕拉片原本是富士和宝丽来出的相纸,现在早停产了,库存全靠倒卖,一盒十张炒到上千块。
一张拍下来300多,配个相框五六百,关键还可能拍废。
有网友调侃:“这不是相纸,是纸片茅台。”“拍之前:你疯了吧!拍之后:请务必疯我一次。”
02
更离谱的是,那些年被嫌弃像素太差的CCD相机,现在也跟着复活了,摇身一变成为“穷人版撕拉片”。
颜色浓郁,质感复古,不用调色一键氛围成片,吊打一众相机。
当年按斤卖的数码卡片机,现在一个二手的能炒到几千块。
在杭州、广州、南京等城市,一机难求、排队抢租,一些摄影师表示“现在接的婚纱照客户指定要CCD拍”。
一台2007年的老索尼,被网友形容为“自带颗粒感磨皮滤镜,拍谁谁像文艺片”。
“拍得像遗照,修得像遗梦”,“人像不一定好看,但气质一定到位”。
这场“反高清”的风,刮得那叫一个猝不及防。
说来也怪,拍照这事突然变得很讲究“氛围感”:拍的不能太清晰、不能太假、不能太努力。
手机拍太高清容易暴露皮肤问题,修图修太多又被说“工业糖精”,只有CCD和撕拉片,拍出来糊得刚刚好,像你心里想的那个自己。
说到底,现在大家追的已经不是“拍得美”,而是“拍得真”、“拍得像故事”。
尤其是在旅行的时候,一张CCD拍的老街照、一张撕拉片里被夕阳包裹的侧脸,哪怕模模糊糊的,也比十几张P图自拍更值得回味。
其实也不一定是想炫耀自己好看,但一定想留下那一刻自己是真的“活过”。
03
当然,贵是真贵。一张撕拉片拍下来能吃五顿沙县,CCD入坑更是等于交智商税。
但很多人还是一边嘴上骂着“贵死了”,一边默默预约了拍摄档期。
更有甚者在网上找教程DIY,调色调光贴滤镜,P到深夜,就是想做一张“电子版撕拉片”,发朋友圈至少撑三天热度。
“美丽是个圈套,但我甘愿入套。”在消费主义面前,这话听起来讽刺又诚实。
但你说撕拉片是不是智商税?
我觉得,它其实满足了很多人内心那个被“高清世界”压抑太久的小情绪。
它模糊、它昂贵、它不能重来,它不完美,但它主打一个真实。
它就像旅行里的一次走丢、一次突然起雾、一次错过日落——不那么标准,但却有温度。
撕拉片可能会绝版,CCD可能再涨疯,但只要你还想留下真正的记忆,而不是一堆“滤镜封面照”,那这波潮流就还有它活下去的理由。
说白了,拍照这事,从来就不该只是对焦外表,更是按下自己生活的一帧快门。
哪怕只拍一张,也值得你记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