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关注”,这不仅便于您进行互动与分享,还能为您带来全新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帽子,作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头部饰品,不仅具有遮阳、御寒、增添美观等多种实用功能,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的帽子款式新颖、造型独特,男女老少皆能佩戴。然而,您是否知道,在中国古代社会,帽子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饰品,戴不戴、怎么戴,其实是一门颇具学问的事。
“帽”这一词汇,实际上是在秦汉时期才开始出现的。在此之前,古人将所有戴在头上的饰物统称为“元服”,因为在古汉语中,“元”是“头”的意思。“元服”中最常见的就是“冠”和“冕”。“冠”是古代贵族男子出席正式场合时佩戴的礼帽,而“冕”则是天子皇帝佩戴的王冠。作为古代服饰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冠冕”不仅代表着身份的象征,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独特象征。
一、冠冕的起源:“元服”、“冠笄”、“冕旒”
《通典·礼制》记载,原始社会的人们最初通过将动物皮毛盖在头上来遮阳保暖、抵挡风雪,甚至为了美观,会选择插上鸟兽的角或羽毛,起到点缀的作用。汉代之前,帽子普遍被称为“头衣”或“元服”。《仪礼》记载,在重要节日、婚丧嫁娶等正式场合,古人常常佩戴帽子,以此增添氛围的庄重与隆重。
古人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观念,不敢轻易伤害自己的身体。例如,在《三国演义》中,夏侯惇在战斗中不慎被箭射中眼珠,他痛呼“父精母血,不可弃也!”,最终竟将眼珠吞了下去。这一文化理念也导致了直到清朝之前,古人无论男女,皆蓄发。不少未成年男性由于头发难以打理,会将头发束成发髻,形状犹如兽角,因此被称为“总角”。
关于“冠冕”的起源,有传说称其为黄帝所创。古代贵族男子到了二十岁便会举行“加冠”礼,象征他已经成年,将开始承担家庭和社会责任,而他日后也会被视为成年男子,受成人礼节的对待。加冠仪式过程繁琐,男子须双膝跪地,依次佩戴三种冠:缁布冠、皮弁和爵弁。每一种冠的佩戴,都有着不同的寓意——缁布冠代表男子已年满二十,皮弁则意味着他开始承担责任,爵弁则要求他以道德礼仪为己任。整个仪式中,男子不仅要穿戴不同的礼服,每次仪式之前还需重新梳理头发、洗净双手,示意仪式的庄重。
“冠”由三部分构成:冠圈、冠梁和缨。冠圈是帽子的主体部分,冠梁则是从前到后系的细带,而缨则是两边的丝绳,佩戴时需在下巴处打结以防脱落。与男子“加冠”礼相对应,古代女子也有自己的成年礼,称为“及笄”。“笄”是一种发簪,最早出土的“笄”来自河姆渡遗址。女子年满十五岁便视为成年,她们会用簪子将头发挽起,标志着进入适婚年龄。男女性别不同的成年礼并称为“冠笄”。
“冠”是古代贵族男子的佩戴物,“冕”则是天子、诸侯、大夫在祭祀仪式中所戴的礼帽。为了显示尊卑,冕帽上会加上黑色长方形木板,称为“延”,并挂上串串珍珠圆玉,称作“旒”。自汉朝之前,天子冕帽上挂有十二旒,诸侯九旒,卿大夫七旒,低级大夫则为五旒。到了汉朝以后,冕旒逐渐成为天子专有的礼仪,并成为皇帝的象征。
二、冠冕的文化象征:身份的标志,文明的象征
在古代中国,贵族和普通百姓的服饰上,最显著的区别就是是否佩戴“冠冕”。这不仅体现了封建社会严苛的礼制体系,也深深烙印在汉语词汇中。像“冠盖”最初指的是达官贵人出行时的车盖,后成为贵族阶层的代名词;“冠者”则指的是贵族中的成年男子;而“弱冠”指的是虽已参加加冠礼,但年纪尚轻的男子,通常指二十出头的年轻人。
(一)“君子死,冠不免”
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尤其是中原地区,社会经济繁荣,礼仪文化深厚。与边疆荒凉地区的“蛮夷”形成鲜明对比,中原贵族通过“冠礼”来标榜身份,以示与外族的不同。贵族男子若已行冠礼,从此戴冠便成为一种常态,尤其在重要场合,若不佩戴冠冕则被视为失礼。
《左传》有记载,在卫国发生内乱时,子路和众人逃难。在混乱中,他的缨绳被砍断,然而子路依旧停下脚步,重新系上缨绳,因他说:“君子死,冠不免!”这一故事,虽听来令人啼笑皆非,但足见古人对戴冠礼的重视。
除了女性和未成年人,平民与罪犯也不可佩戴冠冕。所以一旦士人于公共场合摘下冠冕,就等于自降身份。古代民众以包裹布巾替代冠冕,称为“帻”,这些布巾大多为黑色或青色,因此形成了“黔首百姓”或“苍首匹夫”这些蔑称。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提到周瑜的形象时也用“纶巾”来形容,“纶”指的正是这种青色丝巾。
(二)“乌纱帽”的由来
唐宋时期,冠冕的等级区分逐渐模糊。到了唐代,一种名为“幞头”的官帽开始流行,成为文官和武官的标准头饰。因其常为青黑色,民众便称其为“乌纱帽”。为了区分官员的高低,朝廷在帽子上做足了文章,《清会典》记载,清朝一品官员帽顶上会镶嵌红宝石,二品用珊瑚,三品蓝宝石,四品青金石,五品水晶,六品则为扇贝,七品以下则使用雕花素金。而帽顶上装饰的孔雀翎毛,也根据官员的级别不同,翎毛上的眼数越多代表官职越尊贵。
三、冠冕的成语表达:冠冕堂皇、无冕之王、弹冠相庆
汉语成语承载着中国古代文明的精髓,其中许多成语都与古代服饰息息相关,尤其是“冠冕”一词。透过这些成语,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古代服饰的文化和社会意义。
(一)冠冕堂皇
“冠冕”指的是古代帝王与官员的帽子,“堂皇”则形容人或事物的庄重与气派。当“冠冕堂皇”用来形容某人时,通常是指其外表看似威严体面,但实际上却表里不一,充满虚伪。清代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就用了这一词,来讽刺官场中的腐败现象。
(二)无冕之王
“无冕之王”源自英国《泰晤士报》,该报具有极高的社会舆论地位,甚至被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