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看京剧或古装剧的人应该都有注意到,古代某些朝代的官员在帽子的两侧常常会有一对“帽翅”。不少现代人看到这种装饰,难免觉得它既不具备遮阳功能,也无法保暖,甚至看起来有些滑稽可笑。很多人不禁认为这种设计不仅毫无实际用途,反而是浪费了布料和钱财。但事实上,依据历史遗留下来的画像、古籍以及描述古代服饰的书籍,我们可以发现,早在北周时期,官帽两侧便开始出现了“软体帽翅”的设计。到了唐朝,由于唐朝皇帝尤其喜欢这种设计,帽子逐渐从“软体”转变为“硬壳”,并成为了一种流行趋势。回顾整个历史,宋朝的官帽上的帽翅尤为夸张,长达一米之久,成了历史上最为显眼的存在。
那么,宋朝官帽上的这对长帽翅究竟有什么特别的作用和意义呢?为什么连宋朝皇帝也要佩戴这种造型独特的帽子?
在不少京剧艺术作品或古装影视剧中,观众时常会好奇:为什么古代的臣子上朝时要戴着两边有“翅膀”的帽子?而且这些“翅膀”在臣子走动时还会随着步伐轻轻晃动,看起来既有趣又奇异。其实,古代官员佩戴的帽子被称为“官帽”,因其多采用乌纱制作,又被叫做“乌纱帽”。据史学家的研究,乌纱帽的最初形式出现在东晋时期。当时,东晋成帝为了规范宫中人员的装束,规定宫内所有人员都必须戴上用黑色纱布制作的帽子,这便是乌纱帽的雏形。南北朝时期,民间上层人士和普通百姓出门时都喜欢佩戴这种帽子,尤其是建安王刘休仁,他根据自身需求设计了一款简单大方、透气隔热的半透明帽子。
乌纱帽由于制作简单、材料廉价,因此无论官民、贫富都能轻松拥有,并且其透气性好,在夏季佩戴尤其凉爽。随着时间的推移,隋文帝杨坚下令规定上朝议事的所有人必须佩戴乌纱帽,从而使其成为了正式的“官帽”。然而,乌纱帽的简便和实用也使得民间流行各种款式,有些百姓甚至使用较为便宜的“白纱”制作帽子,夏季佩戴更为凉爽。
到了初唐时期,唐太宗李世民虽然也喜欢佩戴乌纱帽,但他并没有将其视作贵族或上层社会的专属配饰,而是鼓励所有百姓都可以随意佩戴,无论贫富贵贱。此外,李世民还偏爱另一种头巾——“长角幞头”,这款头巾将头发和后脑包裹得严密,既干净利落,又非常舒适。后来,手工帽匠在制作这种头巾时,逐渐将其两侧的长角用铁丝或竹篾撑开,形成了两边带有“小翅膀”的独特样式。
这一改造使得这种“展角幞头”逐渐成为了上层社会的风尚。随着时间推移,这种硬挺、带翅膀的帽子变得越来越流行,并被正式命名为“帽翅”,成为了古代官员的标志性服饰之一。尤其在许多历史剧中,如《鹤唳华亭》、《大宋宫词》、《清平乐》、《梦华录》等,观众可以看到大宋时期官员佩戴的那种极具特色的、方顶带翅的乌纱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事实上,宋朝的官帽形式源自唐朝的幞头,并在宋初经历了大规模的改良和发展。唐朝末年,许多民间匠人开始研究如何改造幞头,使其更加独特和有辨识度。他们在幞头的两个巾角上加入了金属丝、布片或竹片等材料,使其更具硬挺感,最终形成了宋代那种方顶的乌纱帽。到了宋代中期,官员们佩戴的乌纱帽两侧的帽翅可长达一米,极为显眼。由于这种帽子体积较大,朝臣在行走时常常需要小心翼翼,以免碰到周围的人,导致尴尬。
至于这种长帽翅的功能和意义,有一个流传广泛的故事解释了它的由来。据说,宋朝建立之初,赵匡胤在朝堂上发现一些官员常常低声交谈,偶尔偷偷瞟一眼皇帝,这让他觉得有些臣子并不完全专心于政务,可能在背后议论他。为了遏制这种“窃窃私语”的现象,赵匡胤决定在官员的帽子上增加两根长约一米的帽翅,旨在让臣子们不能轻易靠近彼此交头接耳,从而避免他们在背后议论或非议朝廷事务。事实证明,这种设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臣子们再也无法密谈了。
虽然这种设计在行走和站队时略显不便,但它却极大地增强了朝廷的庄重和规矩。赵匡胤还要求自己也要戴上同样的帽子,以此展示他作为帝王愿意与臣子们亲近的态度。这不仅仅是对个人仪表的要求,也是彰显权力与尊严的一种方式。古人对服饰的重视,恰恰反映了他们对社会阶层和身份的严格区分。正如历史中的许多君主一样,他们的穿戴风格不仅仅是个人的喜好,更是社会秩序和君权思想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