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人民智慧勤劳,历史与文化的积淀深厚。单看哈尼族女性的多彩服饰,就能感受到她们质朴纯真的民风和独特的民族韵味。
有说法将哈尼族服饰赞誉为“穿在身上的神话”,这不难理解——衣装承载历史,佩饰映照传说。那些精美的花纹图案,往往对应着古老的开天辟地故事、先民的迁徙足迹,或表达着族人对某种信念的尊崇。
尽管我们很难完全解读服饰上每一处纹样的确切含义,但那丰富的装饰、精致的线条本身,就足以让我们沉醉于哈尼服饰的视觉美感之中。下面,我们就走进元阳,一起欣赏那些穿越时光、却又扎根于日常生活的哈尼族艺术杰作。
图源网络
爱倮支系服饰 (新街、胜村、攀枝花一带):
头饰: 女性通常用黑布包头,脑后垂一条约60厘米长的彩色穗带。头发盘成两条辫子(与黑色编带编在一起),而少女则只盘一条。缠好包头后,鲜艳的红、黄、蓝、绿、白、紫色彩带恰到好处地垂至眉前。
上装: 穿着斜襟、紧身的上衣,面料多为自己织染的土布或市售蓝布。特点是前摆短、后摆长,袖子盖过手腕。衣襟边缘和袖口处绣有精致花纹。外面常常再加一件短坎肩。
少女盛装亮点: 在基础之上,少女还会加穿一件钉满银泡的龟背状马甲,胸前的图案象征着“生命的起源”,增添华丽感。
下装: 下身穿着直筒的土布长裤。
“爱倮”之名源于他们对东观音山的哈尼语称呼,他们崇尚蓝天与大山森林的蓝色,因此蓝色也成为其服饰的重要基调,胸襟处常绣有象征彩虹的弯弯绣饰。
倮毕支系服饰 (元阳县东部乡镇):
少女装:
头饰: 常戴通顶布帽或点缀银泡的帽子(“襖丛”)。
上装: 穿斜襟上衣,外披坎肩(“寒袩”),再罩上围腰(“湿褡”)。脖颈间喜欢佩戴银梳和银链。坎肩比较特别,只有后摆(长度与上衣后摆相等),前面是两条对称的、手掌宽的襟带,没有扣子,下端缝合成小包形状。围腰是上窄下宽的六边形,像舌头状,上缘绣花较多,其他边缘则相对简洁。
下装: 下身是宽裆裤,并会套上脚套(“髁帛”)。脚套上端口径大,下端口径小,下端常绣有花纹,整体以黑底配蓝色纹样为主。
中老年妇女装: 整体更显简洁朴素。最突出的是头饰——会在头顶交叉盘上两条粗大的假辫子,上面覆盖帽子(“襖府”)。上装也是斜襟衣配坎肩和围腰,但领口、袖口、后摆边缘通常不加绣花装饰。坎肩和围腰的样式与少女的相似,但装饰更少,边缘更素雅。下装同样是宽裆裤配脚套。
腊咪支系服饰 (牛角寨、沙拉托、马街 或 黄草岭、俄扎等地):
腊咪支系中居住在本那河(藤条江)流域的,也被称作腊咪。
少女装: 整体色调明艳,尤以红色为主。头巾包裹成圆筒帽形,黑布底子上用红、黄、白为主的彩色丝线绣出花纹。帽檐会缠绕一圈串有白色珠子的彩带,帽顶黑布略呈锥状突起。上衣以黑土布为料,斜襟、短袖,在领口中间、右胸上和腋下各有两枚硬币大小的布纽扣。衣服前后下摆、以及直筒裤的膝盖以下部分都饰有鲜艳的绣花。
中老年装: 上衣稍长一些,花纹装饰主要集中在包头巾、袖口和腰带两端。
除了爱倮、倮毕、腊咪这三大主要支系,元阳地区还居住着堕尼、豪尼(阿松)、百宏、倮们等不同的哈尼族分支。他们散布在各个乡镇,各自穿着千姿百态的传统服饰。行走在元阳,这道流动的服饰风景线,总让人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