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实习生 孙思淼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河中,青色始终占据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它既象征着生机与希望,又蕴含着宁静与深邃,是中华民族审美体系与礼制传统的重要载体。“青•韵”展览伴随悠扬琴声等待观众一一解锁。
7月16日,四川地区首个以文物为视角解读中国传统色彩美学的大型原创特展“青・韵——文物里的中国传统色彩美学”正式拉开帷幕。本次展览汇集故宫博物院、湖南博物院等国内20余家文博机构的200余件青色系文物,包括青玉、青花瓷、青瓷、翡翠、绿松石、青金石、服饰、青绿山水画等,丰富多样、造型各异的青色展品,不仅带领观众开启一场穿越时空的青色美学之旅,更全面展现中国传统色彩美学的深厚底蕴与中华文化的审美精髓。
在展览现场,不仅有悠扬的琵琶、笛子声,更有身穿宋制汉服的NPC与观众进行互动,带领大家沉浸感受一个青色美学的世界。同时,此次展览也邀请了很多汉服爱好者,体验从兰汤洗尘、焚香品茗到手工香牌制作、文化典故聆听,让汉服爱好者们可以全方位感受宋代“礼、香、茶、艺”的文雅生活。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一抹青色入夏来
200余件青色系文物亮相
步入展厅,当青色与蓝色的光影交织出现,身着青色衣物的npc们在展厅门口迎接观众。光影伴随琴声的变化,呈现出一种独属于中国传统色彩的艺术美感,仿佛已穿越时空回到过去,去感受古人对于青色的独到见解。
此次展览一共包括五部分,围绕青色这个核心主题展开。序厅以“青,东方色也”为主题,介绍了中国传统五色的形成和演变过程。“我们之所以选择青色,是因为青色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所独有的一个色调,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金沙遗址也出土了青玉以及绿松石这种青色器物。”执行策展人任华利向记者阐述青色作为展览主题的原因。
据任华利介绍,第一单元“蓝田日暖玉生烟”聚焦自然馈赠,展示了天然矿石的青色之美;第二单元“雨过天青云破处”则转向人工巧作,呈现了造型不一的青色器物;第三单元“世间无限丹青手”升华至美学传承,汇集织物,山水卷等青绿山水画。
展览在“青出于蓝胜于蓝”部分画上句号,而主题也与非遗物品、学生们的创作进行了呼应。尾厅展示了四川地区的瓷胎竹编、蜀锦、蜀绣、川剧等青色非遗物品,是一种对展示品的创新,展现了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的当代传承与创新。而学生们笔下的青色作品,表现为一种人的传递,更是一种中国传统审美情趣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与延续。
元代 青花玉壶春瓶
新石器时代 十节玉琮
十节玉琮、元代青花瓷、翡翠插屏……
解锁青色文物的N种模样
青色系文物,有一部分得自天地造化,突出自然神韵,得益于大自然的馈赠;有些则出自匠心神工,凝聚人文意趣,展现工匠高超技艺。被问及值得推荐的展品时,执行策展人任华利推荐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十节玉琮”。
“十节玉琮跟良渚晚期的玉琮十分相似,这证明在很早的时期,长江中下游之间已经有了文明的交流与往来。”玉琮从一产生就带有宗教色彩,是一件通天礼神的法器,作用就是与神沟通与天地交流。而十节玉琮,在工艺与风格上与金沙遗址出土的其他玉器不太相似,而是带有1000公里以外的良渚文化烙印,这正是“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的真实写照。
琵琶声婉转悠扬,讲解员庞源川化身天才少年王希孟,带领现场探索众多展品。而与十节玉琮位于同一展厅,一个清代御题诗翡翠福禄寿图插屏也吸引了观众的关注。“福禄寿手里捧着具有吉祥寓意的器物,而且背面也有皇帝的御题诗,这与我们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任华利介绍道。同时,元代青花玉壶春瓶也值得一看,任华利谈到,元青花在四川地区极为少见,皆推断为元代景德镇窑烧造。“这不仅证实了四川也有元青花的分布,印证了成都地区与其他地区的交流往来,更为研究四川与全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清代 御题诗翡翠福禄寿图插屏
跟随展览前往走去,观众还能邂逅明清时期瓷器,它们被古人赋予了更多的生命力和生活气息。原来,明代的瓷器风格多变,各有千秋,官窑青花的纹饰多为海水龙纹、缠枝花卉等,民窑青花的瓷器则更为实用,反映民间的文化生活。清道光年间的青花苍鹰花石图泡菜坛和清光绪年间的青花山水图带盖火锅,也证实了瓷器的实用性更为凸显。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0月8日。在展览期间,金沙遗址博物馆还将推出“万物青”线上数字展。同时,为方便各地观众观展,官网专题页面、微信语音导览及360°全景导览等也在开展当天和展期间陆续上线,致力于打造全民参与的展览互动体验。与此同时,金沙遗址博物馆不仅提供公益讲解服务,还将陆续推出竹编、穿珠、扎染、水拓等“青韵”系列公益社教活动。
图据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