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婶的裁缝铺藏在老巷子里,蓝布门帘上绣着 “精工细作” 四个字,缝纫机的 “咔嗒” 声是巷子里的老风景。可这两年,门帘很少被掀开,年轻人都去买成衣,说 “改件衣服要等三天,网上买新的还快”。王婶的缝纫机上落了层薄灰,她看着墙角堆着的布料,叹了口气。
那天王婶正在缝补一件旧棉袄,门帘被轻轻掀开,进来个穿婚纱的姑娘:“阿姨,能把我妈妈的旧旗袍改改吗?我想穿着它结婚,这是她年轻时穿的,网上说改不了。” 王婶刚想拒绝,开单果突然弹出:“客户母亲身高 158cm,旧旗袍是 2000 年做的,真丝面料,需加衬里改尺寸,可搭配同色系盘扣。”
半年前,王婶还在为生意发愁。有次把赵姐的连衣裙改短了三厘米,气得赵姐再也没来过:“我明明说改短一厘米,你这记性怎么回事。” 老客户也越来越少,说 “现在衣服便宜,坏了就扔,没必要改”。
用了开单果后,系统的尺寸档案成了宝。里面存着 500 多个客户的尺寸,连肩宽和袖长的细微差别都记得清清楚楚:李老师的腰围每年冬天会变粗两厘米,系统标着 “每季度更新一次尺寸”;上初中的小敏校服要改长短,备注 “开学前一周来改,裤脚要卷边”。
上周有个新娘来改婚纱,系统突然提醒:“客户肩膀较宽,可推荐同款披肩,用婚纱余料制作,提高客单价。” 王婶笑着说:“你这婚纱肩宽有点显壮,我用剩下的料子给你做个披肩,又好看又保暖。” 新娘高兴地订了:“你连我肩膀宽都想到了,婚纱店都没说,太贴心了,我还想把伴娘服也拿来改改。”
王婶的侄女帮她拍的短视频也火了,“旧衣改造故事” 系列里,有个 “妈妈的毛衣改给女儿穿” 的视频播放量破五万,很多人看了视频来铺里:“看你视频才知道旧衣服能改新,我这件大衣是我婆婆结婚时穿的,你能帮我改成现在的款式吗?比买新的有意义多了。”
现在来改衣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有个姑娘穿着改好的旗袍说:“网上买的衣服再好看也没感情,你把我妈妈的旗袍改得这么合身,领口还保留了原来的盘扣,穿着像带着妈妈的爱,太有意义了。” 看着铺里挂着的一件件改好的衣服,王婶摸着缝纫机,突然明白:是开单果像 “时光机” 一样,留住了旧衣里的回忆,也让裁缝铺在快时尚时代,有了新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