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结束的巴黎时装周,没什么炸街的夸张设计,反而有个牌子的秀场图在编辑群里传疯了。不是因为多华丽,是大家看着图都觉得: 这极简风,似乎比The Row多了点活气?
我翻看这个牌子官方释出的Lookbook,也越看越有意思。一件羊毛大衣,远看就是基础款,放大了才发现衣摆边缘用了“隐形式包边”;一双看似普通的短靴却做成了薄底的款式,一下就跟“普通”绝了缘。
这个牌子就是来自日本的AURALEE,在圈里有“日版The Row”的说法。不过在我看来两个品牌的区别在于The Row是极简的“清冷感教科书”,AURALEE则是带着体温的“实践范本”, 前者告诉你“该怎么穿得贵”,后者教你“贵得舒服,舒服得讲究”。
这两年极简风早就不是“少即是多”的口号了,大家看腻了冷冰冰的高级感,反而开始在意“穿在身上的实在”。AURALEE能被这么多人惦记,或许正是因为它把极简从“秀场概念”变成了“日常能摸到的质感”。
说起来,AURALEE的“破圈”早有预兆,只是它不爱咋咋呼呼。
就说今年和New Balance的联名鞋吧。不是那种一发售就被炒到天价的款,官网补货挺勤,但实用主义者几乎人手一双,不印大Logo,不搞饥饿营销,大家的反馈都是它真的好穿。
第一次认真研究AURALEE,是源于某书上几位我很喜欢的博主的分享,尤其是其中一位穿上它家衣服用到“精心打理过的松弛”来形容,这都得益于创始人兼设计师岩井良的执念:衣服要像空气,在的时候舒服,不在的时候想念。
圈内说它像The Row,其实内核不一样。The Row的极简是“克制到极致的冷”,纽扣都要选最素的哑光款;AURALEE是“克制里带点暖”,比如衬衫口袋的角度,故意偏了5度,刚好能放下手机又不鼓包;毛衣的袖口,比常规款长1厘米,抬手时不会露出手腕的缝,怕冷星人表示“太懂了”。所以 AURALEE的核心竞争力,其实是藏在了那些“不显眼”的地方。
设计师岩井良太一直强调“面料是服装的灵魂”。为了找到合适的材质,品牌团队会走访全球的面料产地,从蒙古的初剪羊毛到意大利的羊绒,再和日本本土的老工坊合作,做针对性的改良。
比如他们常用的羊毛混纺面料,会加入少量的桑蚕丝,既保留了羊毛的挺括,又增加了柔软度,贴身穿也不会有刺感;开发的“云雾棉”,通过特殊的编织工艺,让面料里形成微小的透气孔,夏天穿不闷,冬天穿又能保留温度。
在剪裁上,它的“简”里藏着精准的计算。一条阔腿裤,腰头的弧度经过多次调整,刚好贴合腰部曲线,不会松垮也不会紧绷;一件衬衫,袖笼的深度比常规款浅1厘米,抬手时不会牵扯到背部,活动更自在。
这些细节,单看设计图时根本注意不到,只有穿上身、反复穿,才能慢慢体会到。 极简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只做必要的,且做到极致。
AURALEE最让人佩服的,是把高级极简变成了谁都能驾驭的日常。它不搞那些“秀场款穿不出门”的设计,反而藏着三个“懒人友好”的巧思。
首先是面料拥有一股子“会自己照顾自己”的懂事。它的面料从不追求“硬挺”或“厚重”,而是强调“和身体的适配”。无论是针织衫还是外套,都带着一种自然的垂坠感,不会像有些极简品牌那样,为了版型牺牲舒适度。这种“柔软却有型”的特质,让衣服既能应对正式场合,也能融入日常。
其次是“零门槛”的叠穿。AURALEE的叠穿逻辑很简单,不追求复杂的层次,而是通过单品的长度、厚度差来营造效果。比如短款马甲配长款衬衫,针织衫搭在西装外沿,都是基础款的组合,却因为剪裁的协调性,不用费心搭配也能出效果。对普通人来说,这种“好上手”的搭配思路,比那些“只适合秀场”的叠穿更有意义。
最后就是充满了“小心机”的配色。主色调以米白、浅灰、奶茶棕等低饱和色为主,安全不出错,却在细节处加了点提亮,比如西装的内衬用了稍浅一度的同色系,翻领时能露出一点层次感;针织衫的袖口内侧,缝了一小段不同色的布料,抬手时不经意露出,不张扬却有设计感。
AURALEE能从日本走向国际,被越来越多人认可,本质上是因为它重新定义了“极简”的意义。
它跳出了“极简=高冷”、“极简=贵价”的误区,而是把重心放在“实用”和“舒适”上。一件衣服,既要好看,也要能经得起日常的折腾,洗多次不变形,多场合能穿,穿起来没有束缚感。
这种理念,刚好契合了当下的消费趋势:人们不再追求“为了好看牺牲体验”,而是更看重“设计服务于生活”。服装应该是身体的延伸,而不是负担。
现在再看“日版The Row”这个标签,更像是一种认可,它证明了极简风可以有不同的表达,不一定是疏离的,也可以是温暖的、贴近生活的。当一件衣服能让人穿得自在,又能在细节里感受到用心,它的破圈,其实是必然的。
今天推文大概就是这样,老规矩,用单品推荐作为结尾:
(注:$为美元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