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大连市第七届“工匠杯”职工技能大赛美容美发赛场内,发胶的微涩与粉底的淡香交织。指尖在面庞游走,剪刀在发间翻飞,一场关于毫厘技艺的无声较量,在专注与喧嚣中震撼上演。
指尖绘静美,细节定乾坤
上午9点30分,裁判令下,美容赛场瞬间归于沉静。
14号操作台的戚馨月引人注目。工具虽简,技艺却精。这是整个赛场上年龄最小的选手和模特,戚馨月刚刚大学毕业,还在准备考研,学习化妆全凭一份热爱。只见她手指稳定轻盈,为12岁的小模特细致描绘妆容——眉毛、底妆、彩妆、鼻影,处处用心。两根素净的筷子,被她灵巧地斜插入盘起的发髻,点睛之笔浑然天成。小模特坐姿笔直,俨然“老手”。
场外,戚妈妈紧张踱步:“为了理论过关,考前一晚拉着我把厚厚一摞的考题从头考一遍,500道题啊,我都考困了。”昨天理论只错了一题,给孩子高兴得直蹦。“昨晚还拿我练手画眼线,折腾到凌晨。”这份近乎执拗的认真,让简单的工具也焕发出光彩。
4号操作台的徐红,曾征战2018全国化妆大赛,更显从容。慢条斯理精修眉毛后,她重点打造清透底妆。赛前严格审题,她为模特选取了符合“生活晚宴妆”主题的藏蓝色亮钻礼服,并精心搭配闪闪耳饰。时间流逝,模特举起镜子端详,两人相视一笑,信心尽显。
不远处,理论满分选手刘楚涵轻轻合上化妆箱,对着镜中作品微微蹙眉,转身低语:“细节没处理好,这次是真的服气了。”一丝遗憾,亦是下一次攀登的起点。
剪刀舞毫厘,弧线见真章
下午两点,美发赛区骤然升温。吹风机轰鸣与剪刀密集的“咔嚓”声交织,奏响竞技强音。选手们围绕头模,眼神锐利如鹰。汗水悄然浸湿鬓角,手中动作却毫不停滞——提拉、分片、下剪,精准无比。本次被选手们称为“基本功试金石”的“A线”发型考题,考验着最硬核的技艺。
八十分钟激战落幕,赛场瞬间安静。裁判长带领评委穿梭于凝固的发型作品间。手指轻拨发丝,点评清晰有力:“垂感、质感是灵魂。看侧面,斜线必须干净利落;看背面,弧线要饱满流畅。层次切口线和底线,要融得不见接缝——这里,再修整一下底线会更完美。”精准点拨,让几位选手心头一紧,目光再次聚焦自己的作品。
汗水淬技艺,同行共攀登
走出高压赛场,选手们长舒一口气,分享着拼搏后的感悟。
“算是稳住了。这礼拜剪了不下十个头模找手感。考试时手是稳的,心还是跳得快。”3号选手轻拍工具箱,如慰战友。
“比去年强点,没那么慌了。但裁判往身后一站…啧,后脖子都发紧!”上届选手杨金梅坦言,“不过这次更享受过程。”
“这发型实用!最近店里客人来了,我都主动推荐剪这个。”上届选手刘京伟说,“练得越多,越觉门道深。”
“终于比完了!练了个把月,像卸下大包袱。”1号选手张爱军笑道,“结果?先不管,晚上得好好睡一觉!”
“开赛前听说上届二三四五六名全来了,压力‘噌’上头顶!”25号选手刘雯雯说,“但转念一想,跟这么多高手同场,输赢都是赚。”14号选手张明雨深表赞同:“顶尖高手那练习量真吓人,不服不行。咱抱着学习的心来,值了!”
“大连美发界的顶尖高手,今天都在这了!”不知谁的感慨,引来一片共鸣。切磋的兴奋渐盖过竞技的紧张,惺惺相惜的氛围弥漫开来。“能走到这步已是肯定,若能代表大连去省里拼一把,那压力肯定更大,但机会难得,真想出去开开眼界,看看更高处的风景。”一位选手的话,道出众人心声。
随着最后一张评分表收齐,大赛的紧张气氛终于消散。选手们相视而笑,互拍肩膀,带着自己的作品有序离场。此刻,名次已非唯一追求。大赛组委会正紧锣密鼓核分,最终结果将由大连市总工会权威发布。这场汇聚滨城美业精英的“工匠杯”盛会,不仅定格了技艺的巅峰对决,更铭刻了每一位匠人在追求极致道路上,那份滚烫的热爱、坦诚的自省与携手共进的胸怀。每一滴汗水,每一次心跳,都在无声诉说着平凡职业背后非凡的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