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米兰拉·坎农诺
译者:易二三
校对:覃天
在拍摄《巴里·林登》期间,我承担了整体造型的责任,包括服装、化妆和发型的协调,以确保每个细节都和谐统一。斯坦利完全信任我们的专业判断,除了三次亲自检查服装、化妆与发型的配合外,他几乎放手让我们自由发挥,甚至将拍摄地定在了爱尔兰。他对我们的进展感到十分满意。
这部电影的服装设计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尝试。我们在赫特福德郡拉德莱特村的一个小型工业区设立了工坊,紧邻私人飞机跑道,雇佣了三十多位技艺精湛的裁缝、裁剪师和帽匠。影片中绝大多数服装均由我们内部制作,只有少数几套由外部私人工坊完成,还有三套成衣租用,因为市面上几乎找不到符合我们要求的服装。
为了准确呈现影片的艺术氛围,我们研究了大量18世纪以及更早和更近时期的艺术作品,特别注重构图、光线和人物姿态,避免了许多历史片中常见的僵硬虚假之感。斯坦利期待我们发挥审美与想象,赋予电影独特的视觉生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与团队深入研究了18世纪的服饰剪裁,拜访了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的档案,并通过服装设计师卡尔·汤姆斯,探索了古着收藏家和拍卖会的世界。
我们不仅在拍卖会上购得大量原版男式外套和短裤,还从私人收藏家多丽丝·兰利·摩尔那里获取珍贵藏品。这些服装有的直接使用,有的则作为模板进行改造。我们谨慎选择服装的颜色、材质和纹理,确保它们在自然光下与布景及环境完美融合,散发出如艺术品般的审美韵味。
关于角色造型,瑞安·奥尼尔饰演的巴里和马里莎·贝伦森饰演的林登夫人在赌博场景中的浅色服装,及夜晚露台上他们的造型,展现了极具魅力的视觉效果。特别是瑞安的金色假发与马里莎精致的帽子,成为全片中最引人注目的造型之一。我们对珠宝和配饰的选择非常克制,避免分散观众对服装本身的注意。18世纪流行在颈部佩戴黑色丝带,偶尔搭配单颗珍珠或珠宝,这种简约风格成为我们的首选。
拍摄过程中,第二副导演迈克尔·斯蒂文森密切关注拍摄日程和演员变动,尤其应对爱尔兰多变的天气和后来由于爱尔兰共和军威胁导致剧组紧急转移至英国。我们从未刻意赋予服装颜色心理象征,色彩选择多为潜意识的艺术决定,旨在与环境和整体画面融为一体。例如,巴里最后几场戏的服装灵感来源于拉斐尔派画家亨利·沃利斯的《查特顿之死》,画中短裤的蓝色象征纯真与青春,影片中则表现为褪色,隐喻着主人公的心境变化。
斯坦利最初邀请我参与的是《发条橙》的服装设计,并让我监督该片的法语配音,因为法语是我的第二语言。对我的表现非常满意后,他邀请我为《巴里·林登》设计服装。尽管我认为挑战极大,便主动提出担任他的特别视觉助理,这一请求得到了他的同意。
作为视觉助理,我的首要任务是建立一座涵盖影片大量视觉元素的艺术研究图书馆。书籍不仅包括18世纪画家和插画家的作品,还涉及更早与更近代的艺术,以扩展对构图、光线及人物姿态的理解。伦敦图书馆、温莎皇家图书馆、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及大英博物馆的资料都是重要来源。为获得英国境内无法购得的珍贵书籍,斯坦利派我前往巴黎和罗马,我在当地书店和博物馆搜罗大量资料,直至无可再得。
为了确保研究质量,斯坦利要求每本艺术书籍都购入两份,一份保留原本,一份则将插图剪下,按电影需求分类整理。对这项工作,斯坦利和我都满怀激情。随后,我协助他进行烛光实验——《巴里·林登》全片采用自然光拍摄,这对技术和美学要求极高。同时,我还负责美术部门的取景勘察,地点多在伦敦附近,符合斯坦利最初的拍摄设想。
几个月后,瑞典服装设计师乌拉-布里特·索德朗德加入团队,斯坦利坚持让我与她共同设计服装。此时,我已完全沉浸在影片的视觉风格研究中,并深入理解斯坦利的电影意图。我们以剧本和丰富的艺术研究成果为依据,设计出一系列贴合时代且具有审美魅力的服饰。
在整个过程中,我与化妆师芭芭拉·戴利和发型师莱昂纳德·刘易斯合作,为主角打造经典造型;而其他角色和群众演员则由化妆师安·布罗迪与发型师苏西·希尔负责,他们同样表现卓越。拍摄时,斯坦利坚持不让我提前发送服装试穿照片,而是要求在现场见到完整造型,仅要求准备一套备用服装方案,以防外景拍摄时颜色出现问题。
此次制作经历得以顺利完成,还要特别感谢服装监督罗恩·贝克,他与我曾合作过《发条橙》,凭借丰富经验确保工作高效且精准。回望整个过程,我深信《巴里·林登》是电影史上极致完美的作品之一,而斯坦利的电影中不乏如此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