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天里,国际品牌成群的淮海中路,人流比平日稀疏了些。然而,一家排着长龙的店格外显眼,路过的行人都疑惑地往店里看两眼。原来这是一家卖包的店,但不是哪个国际奢侈品大牌,而是国产品牌“山下有松”,门头上写着它的英文名“songmont”。
时间拉回5年前,山下有松还是一个淘宝店,属于“小众千元包”的行列。短短五年时间,它已经变成海内外明星坐镇、线下要排队购买、热门款要抢购的香饽饽。高智感、静奢风等时下流行概念,是山下有松的新标签。
“山下有松”的品牌名,来自创始人的名字——(付)崧。显然,这是一个有着主理人风格的品牌。
2013年微商刚兴起,付崧就创办了山下有松。跟很多微商不一样,付崧不止卖货,也在朋友圈讲故事。曾任Google设计主管、清华美院毕业的精英背景,以及姥姥工坊手作的产品故事,形成了山下有松的品牌雏形和前期口碑。从一开始,山下有松就更像一个品牌,而不仅是依赖渠道的微商牌子。
2016年,“种草”一词还没普及,付崧已经在小红书上分享她和包包的故事,山下有松开始小有名气。2018年,山下有松受邀入驻淘宝,次年又进入天猫,线上知名度和销量都快速提升。
2023年,山下有松开始了明星营销之路。它接连找来柏林影后咏梅、老年演员吴彦姝、运动员李娜、记者周轶君、脱口秀演员鸟鸟……反流量、反套路的营销思路,让人们初步认识到山下有松的品牌调性。今年它和新生代“文艺女神”文淇的合作,直接硬控了追求“高智感”的女性消费者。最近它还和出演过电影《宇宙探索编辑部》的演员蒋奇明和青年导演王一通合作广告片,将受众拓展到男性消费者。
山下有松今年5月举办的品牌展“风生造物”,聚集了10位明星艺人
图片来源:小红书@Songmont山下有松
山下有松也已经在上海、北京、成都等多地开出线下店。我多次路过它在上海淮海中路和浦东机场的门店。它们面积虽然不大,装修相对简洁,但视线很难不被广告屏里文淇或蒋奇明的“电影脸”所吸引。
周末的淮海中路店排起了长龙
今年618,山下有松的销售额冲上天猫服饰箱包服配品类第二,超过了价格同为千元带的国际轻奢品牌Coach,仅次于大众定位的蕉下。
从轻资产的线上运营,转向大举营销、线下开店,成本必然是高涨。没有资本输血的山下有松,包包价格从一千不到变成两三千。社媒上也出现了不少指控山下有松“涨价太多”“配不上这个价格”的声音。
最近的消费市场,仿佛回到了新消费那些年,泡泡玛特、老铺黄金等品牌异军突起。它们证明了“品牌”的力量,但也承担着大众对其“割韭菜”的质疑。当下的山下有松,似乎面临着同样的尴尬。
在这个节点上,我们好奇几个问题:
一、山下有松的野心有多大?
二、它正在如何撑起自己的野心?
三、这个品类的核心消费者,会为此买单吗?
曾经的淘宝店,
变成“高攀不起”的样子
为山下有松心动过的一些人,有着相似的经历:加购,删除,删除,再加购,最终还是没能按下下单键。有人把这个动作持续了三四年;有人连线下店都去了好几次,最近终于决定彻底放弃。
反复加购是因为,他们总是能看到山下有松的广告,于是反复打动;删除则是因为价格,一想到它是线上带货发家的个体工作室,他们就觉得“这个档次不配这个价格”。网友@生活探索家Leayu 在小红书分享这一心路历程后,评论区刷起了几十条“我也是”。
不少网友对山下有松的印象,仍是“网络带货发家的个体工作室”。早些年,山下有松在线上以“国货小众千元包”的标签打开销路,然而当它的价格来到两三千元,熟悉它的线上消费者对它开始失去价值锚点,同时失去了果断下单的理由。
从山下有松淘宝旗舰店来看,一些小容量皮包或帆布包的价格还在一千元上下,但大部分皮包价格都在1500元到4000元之间。个别大容量的旅行包和电脑包,来到了4000元以上的区间。此外,其产品矩阵中还有不少几百元的耳机包、包挂、卡包、腰带等配件。
这样的价格已经接近于轻奢品牌和中古奢侈品。如果说曾经的山下有松满足的是大众消费者的升级需求,切中平价包和轻奢之间的地带,那么如今的山下有松对于它原来的受众来说,已经有些“高攀不起”了。
买过山下有松的陈杏就认为,有三四千元的预算,不如去买认知度更高的轻奢,比如COACH。虽然COACH也有涨价趋势,但买代购或奥莱相对划算。又或者是再提高一点预算,买二手的LV、GUCCI等奢侈品,不仅背着更上档次,想换了也好转手卖掉。在她看来,花三四千元买山下有松,就像花奢侈品的钱买快时尚单品。
这不是人们对山下有松一家的感受。近年来从线上兴起的千元包品牌,比如吉良吉吉、裘真等,都因为“国产”“个体户”和涨价,被质疑收割“智商税”。
甚至有不少网友晒出自己买的仿款山下有松,称这个档次的牌子买仿款“随便用用得了”。市场也嗅到这种需求,淘宝上已经出现一些仿冒店铺和产品,还打上“文淇同款”等标签,价格则低至一折不到,仅卖一百多元。
在网友们口中,跟着品牌定位变形的,还有山下有松的服务。付崧一度引以为豪的客户服务,在线上小范围运营的阶段获得了一定的口碑。但随着线上受众拓宽,再加上线下店的运营,山下有松的服务受到了一些网友的诟病。
尤其是线下门店,其价值就在于一对一的导购和试用服务。文章开头提到的淮海中路店,之所以排起长龙,除了人流量大之外,也是因为门店限流的缘故。可以看出它试图对标奢侈品牌,拉长顾客的等待时间,以保证逛店体验。然而,顾客进店以后并不像奢侈品店那样有SA一对一地服务。
线上客服也得到了“没有人情味”的评价。陈杏发现,现在找客服处理质量问题,往往只能退货或重拍,无法解决根本的质量问题。而过去,不仅能退换货,换款都行。甚至,有网友因为包掉色严重寄回去维护,但快递费要自己承担,而且“催了几次才(寄)回来”。
对比奢侈品牌如COACH,不仅有优先回复的线上专属客服、专人陪同导购服务,也推出正价产品可享受2年保养服务等一系列权益。其用户花溢价买到的,不光是品牌符号和设计,更是服务。
有消费者是这么评价山下有松服务的:“以前是求人买,现在是赶人走。”
卖包更卖品味,
山下有松说服了谁?
被老顾客吐槽的同时,“定位偏移”的山下有松,吸引了一波新的受众。
这批受众的“入坑”历程也较为相似:先是频繁在视频平台刷到明星艺人代言广告,记住了这个品牌及其风格,了解后觉得其包包设计还不错,于是决定入手。
和前文提到的反复纠结的网友不同,这些人在下手时更加果断。一方面,他们对山下有松没有“淘宝个体户”的印象,对它的认知偏向“有质感的品牌”;另一方面,他们的价格敏感度不高,是更高净值的人群。
刚入手了山下有松的阿K告诉我,三个月前,他总刷到李娜给山下有松拍的广告,于是买了一个三千多块的包来试试。“毕竟三千块的包,买起来没有压力。”他说。
“没有压力”,是相对于他之前买过的上万元的LV包而言的。价格带上移后,山下有松所锚定的一部分人群,就是这类买过奢侈品的高净值消费者。相较于真奢,花小几千买包相对轻松,如果设计或营销上能够打动他们,就不需要多复杂的决策过程。
这个包拿到手之后,他对质量和细节设计也比较满意。它有斜挎、单肩、手提三种背法,手感软、容量大,用于职场、休闲、户外都不突兀。写着“songmont”的皮标很小,这正合他意,他不认为这是值得张扬的logo。
之所以选择买山下有松,而不是再添一个LV,是因为LV包在他生活的上海过于常见,而且LV在他看来有些“老”了。相较之下,现在的山下有松相对小众、品牌感更“新”,一定程度上更能彰显个人的审美品味和质感表达,而不仅仅是象征财富。
阿K的想法,也是消费分级过程中,高净值人群当中兴起的一种普遍需求——他们不再一味追求高价,而是开始将大牌和价格相对低的轻奢进行混搭,并更多地追求审美,不为炫耀、只求悦己。有这些普遍偏好的人群,被称为“新奢一族”。它区别于追求浮夸、炫耀的“旧奢风”。这种选择既满足了一部分中产消费降级的需要,也作为一种新的时尚表达而崛起。
尤其在审美上,摒弃了浮夸风的新奢族,普遍更偏好极简、东方美学、艺术感等。典型表现是“静奢风”的流行,一些品牌抛弃大logo,而是用更高端的面料、更极致的剪裁,和更克制的配色,来进行更“高级”的表达,用“有品”来代替“有钱”。山下有松就切中了这类风格,在产品和营销上都向这些要素靠近。
东方美学是山下有松强调的品牌内核之一。不同于欧美奢侈品大牌们基于东方主义想象所演绎的东方美学,山下有松注入了中原文化、汉文明的要素,让中国人自己诠释出东方美学。这些灵感也来自于付崧对家乡山西的感受。
比如一些包型就来源于中原建筑。“挂耳屋檐包”来自山西飞檐古建,“月亮包”来自中原园林中的“月亮门”。品牌广告和产品海报等,也往往以大漠作为背景,在视觉上突出中原夯土色和古柏色。
山下有松的挂耳屋檐包(左)和月亮包(右)
图片来源:songmont淘宝旗舰店
它还取出“种子”和“风”这两个与中原有关的元素,做了一系列产品设计和概念广告。山下有松的部分包挂产品,就主打用手工挑选的天然种子做成串。最近和王一通、蒋奇明合作的广告片,则讲述了一个少年和“风”不断角力的故事,最终打出“我自成风”的slogan。
图片来源:songmont淘宝旗舰店
无论是审美表达上的含蓄,还是“我自成风”的直接口号,其在底层传达的,都是一种不取悦他人、只求悦己的态度。山下有松与明星艺人的合作,也着重展现他们静水流深的气质。比如它曾经请来老年女演员吴彦姝,中年的周轶君、咏梅、青年的文淇等,来表达其品牌和产品有着“经过时间验证的美”。
但这些表达不见得被消费者所感知,很多人买山下有松的理由更直接——因为它是文淇或其他明星的同款。如果脱离明星艺人的演绎,山下有松的表达还能否打动它的目标人群,可能还要打个问号。
对标国际“静奢风”代表品牌,它们被消费者记住的,往往是个别标志性单品,而不是某个代言人。比如Lemaire的牛角可颂包,Bottega Veneta的编织皮革元素。山下有松的部分创新包型如菜篮子、月牙包等也一度爆发,但这种爆发是阶段性的。
以及,在新奢人群眼中,山下有松这类品牌主要是补充、搭配的作用,可以快速淘汰、换新,不太具备不可替代性。阿K就表示,入手山下有松刚三个月,他已经打算换一个龙骧的包来背,同样是几千元。
目前来看,虽然山下有松已经被消费者质疑大举营销、涨价,但它并没有收手。而且,不同于长期投注单一代言人的传统做法,山下有松同时与多名艺人进行不同形式的合作。这种做法可以吸引到更多圈层人群,但成本可能也会更高。
文艺风营销,越营销越窄?
关于做品牌,除了明星代言以外,山下有松也试图建立更深层次的价值观链接。其自创播客《山下声》成了传递品牌精神内涵、人文关怀的一大阵地。在这档播客中,周轶君作为常驻主持人,与其他代言人或各界人士对话,分享他们的生活和思考。
最成功的一期是文淇出场,这期节目在小宇宙App获得超30万次播放。她们围绕文淇自幼的表演经历谈“如何找到自我的轮廓和本心”。在对话的交互和声音的传播中,文淇身上的“文艺感”具体化为有质感的谈吐、清晰的表达、有“活人感”的思想。评论区听友评价她“很真实,就是个21岁的小女孩,不是什么无知又不自省的208万”。
作为一种相对小众、圈层感强的媒介,播客为山下有松触达的受众可能更加精准,但也有范围太小的问题。《山下声》目前在小宇宙App上有超7.5万人订阅,在播客节目中已经算热门,但相对于视频平台来说几乎是沧海一粟。于是,山下有松将对话完整视频发布到B站等视频平台,并将嘉宾的金句、高光片段做成切片短视频,进行更大范围的分发。
有用户就跟我们分享了这样的经历:有段时间,她刷B站、小红书时常被推荐文淇的访谈视频、翻包视频等,身边的朋友也开始讨论文淇。尤其是文淇在访谈中表达的女性主义思想,被大量营销号宣传。后来她才知道,原来这些是山下有松有意的营销。
文淇的翻包视频和播客内容都受到大量关注
文淇那期播客一炮而红之后,《山下声》接着请来了艺术家陈丹青、蒋奇明和王一通,最新一期还打破了次元壁,请来法国演员伊莎贝尔·于佩尔。请来的人仍在演艺界、艺术界的范围内,话题也往往关乎如何自处、如何安放自我的精神世界,更关乎个人,而非公共性。
这样的议题设置,相信能够为山下有松锚定它的目标人群——精英人群,但可能也面临着过于聚焦精英、受众面越来越窄的问题。毕竟,真的关心演员个人生活的,除了粉丝,应该没有多少人。愿意花一个小时听完一场播客的更少。
不仅是播客,山下有松的TVC等广告也延续着文艺风。和文淇的合作,让它贴上了“女性力量”的标签;和蒋奇明、王一通拍的TVC则是传递“理想主义”。社媒上有网友评价山下有松的广告,“多看几次觉得矫情”。
《山下声》的“前辈”——高端女装品牌GIADA推出的播客《岩中花述》也受到过类似的评价。它一度被评为最好的中文女性播客,但近来有听友表示对它较为单一的精英女性叙事感到疲劳。她们指出,上大学时很爱听这档播客,但成为打工人后发现,这种叙事其实是给象牙塔里的人造的梦。
造梦的艺术,一度是奢侈品牌、中产品牌做营销的本质。但在年轻人自我解嘲、号称要放弃幻想的当下,这样的营销还是否成立?网友们的质疑指向了一个更为现实的问题:品牌邀请演艺人来谈生活、谈价值观,但在生活处境上与普通人天差地别的他们,真的能共情普通人吗?这也是当下式微的许多中产品牌需要考虑的问题。
山下有松的营销就像文艺电影。初出茅庐时,人们或许会因其独特的作者风格、反套路的叙事被惊艳,获得一批粉丝。但如果它一直延续这一风格,老粉也会审美疲劳,圈外人更是觉得矫情。
写在最后
说到底,无论是请代言人,还是开线下店,都是做品牌的过程和手段。验证品牌化是否成功,最终在于能否留下心智和记忆点。而这个记忆点,需要承载真正的价值。
譬如同样从线上发家的蕉下,当人们提起它时,会想起“轻量化户外”。让原本繁杂的户外装备变得轻便,优化消费者的户外体验,就是一种品牌价值。而当人们说起山下有松,谈论的还是文淇,或“淘宝个体户”的标签时,说明山下有松的品牌价值仍有待商榷。
产品和营销向“静奢风”这一流行趋势靠近的山下有松,本应像一个“慢品牌”,但它近两年做营销的步调却较为紧凑。价格带自然也亦步亦趋,一路上移。
光从效率的角度来看,乘胜追击的理所当然的。但对于一个真正的品牌来说,保护好自己的羽毛——在拓新客的同时,保护好老用户的体验,是同样重要的。
明星效应终将是一过性的。在明星带动出圈之外,山下有松自身的底牌,如果不足以撑起当下的定价,终究难以挪走“淘宝货”这个“成见的大山”。
内容作者:小小
编辑:郑晶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