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囊,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带着几缕芬芳。古人还叫它香包、花囊、香袋或佩帏。这不只是件小饰品,古人贴身佩戴它,不仅为衣袂添一份若有似无的暗香,更能让心神安宁,带来一份心安的慰藉。
它算得上古时最受欢迎的随身小物件啦。样子大致分两种:一种是金银、玉石或翡翠等硬料做的小盒子,表面精致地雕镂着小孔,让香气悄悄溢出;另一种是用柔软的丝绸、锦缎缝制的小袋子,明清时期就爱叫它“香袋”。
里面填装什么呢?常见的是芳香的花粉、压干的香花,或是有药效的草本。想想屈原《离骚》里写的“纫秋兰以为佩”,他身上佩带的就是秋兰和辟芷这些香草。传统香囊里,雄黄、熏草、艾叶也很常见。这些小玩意儿,有的能让你静心养神,有的能杀菌驱虫避避邪气,还有的呀,就成了传递心意的特殊礼物。
图源网络
小小香囊,情意深深
佩戴香囊的意义,早在先秦就很讲究了。《礼记》里写着,年轻人见父母长辈,腰间要佩戴“衿缨”(一种香囊),这是表达敬意的老礼儿呢。
香囊贴身带着,自然沾染了主人的气息,于是它成了恋人间最合适的信物。《诗经·郑风》里就有记载,那时的少男少女约会游玩,就爱互赠香花香草。三国时那首著名的《定情诗》说得更明白:“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把香囊系在肘后表达爱慕。宋代秦观写分别,“香囊暗解,罗带轻分”,那份依依惜别全在这小小的动作里了。难怪说“袖里藏香囊,数里不绝香”,这贴身带着的淡淡馨香,带着几分含蓄的温存。
古人还爱把香囊系挂在床帐的四个角上。想想《孔雀东南飞》那句“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床帐四周轻垂香囊,该是多么恬静的芬芳空间。即便是《红楼梦》中孤傲的黛玉,她亲手做过的针线活儿,最出名的就是给宝玉绣的香囊。误会宝玉把她精心绣的香囊随手给了小厮,黛玉那份委屈与珍视啊,泪水涟涟就要把它剪掉。那句嗔怪的“谁也不许拿”,小小的香囊里,装着多少心细如发的挂念和情谊。
如今,我们也喜欢佩戴香囊,或挂在颈间,或点缀于提包,或悬于车内,更多的是为了一抹雅致和好看。虽然佩戴的场景和方式变了不少,古人的那份雅致情怀却未曾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