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描绘丹青的文雅辞藻、
那些敦煌飞天的绚烂色彩、
那些岁月浸染的红墙碧瓦……
无不令世界惊艳驻足。
然而,中国之色,远不止于此。
它沉淀于历史长河,流淌于烟火日常。
当我们在博物馆中,
拂去时光的尘埃,触摸文明的温度,
那鲜活流淌的中国色彩,便跃然眼前——
何以“中国色”?
历代中国人用色有什么不同?
色彩是如何反映时代精神的?
不同的色彩有什么象征意义?
技术与材料如何塑造色彩的表现?
如果你也被中国色的魅力所吸引,期盼探究中国色彩文化的奥秘,不妨翻开这本《国色:中国传统色彩中的文化现象》——
《国色:中国传统色彩中的文化现象》
杭州市临平博物馆 编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25年5月
作为杭州市临平博物馆现象级展览的同名图录,《国色:中国传统色彩中的文化现象》以色彩作为核心叙事线索,打破传统展览图录按时间线编排的惯例。
以色为纲构建中国色彩内容框架!
当我们打开《国色》,会发现这不是一本普通的展览图录,而是一把打开中华色彩美学大门的钥匙。图录分别聚焦于“正色”“间色”“中国书画”三大板块,清晰勾勒中国传统色彩的框架体系,由此开启一场穿越千年的中国色彩视觉朝圣。
最具代表的文物主题色设计元素!
《国色》里以“色彩”为边框设计元素,从辑封到内页,放大呈现的彩色文物局部、色框、色块……提取最具代表文物色系,以直观的视觉冲击力让读者抓取文物的主题色。
在图录开篇特别增加长达1.8万字的导读文字,由曹清(南京博物院古代艺术研究所研究馆员)撰写,系统性地探讨了多种中国传世文物中关于色彩的文化现象,以及现象背后的特殊成因。
导读部分文字
结合导读翻阅《国色》图录,可以穿透色彩的表象,充分洞见“中国色”的文化基因。
这些来自百年、乃至千年前的色彩被逐一解码,传统色彩工艺及其发展历史尽数呈现,读懂“中国色”不再是难题。
解码“五色”:
聆听缤纷色彩交响曲
在华夏八千年文明中,色彩像是一套精密的符号系统,承载着深邃的哲思、森严的礼制与独特的审美追求。
从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粗犷质朴的矿物颜料,到明清瓷器上精致典雅的釉色流转,古代文物的色彩演变无声地诉说着文明的进程。
而要真正读懂这缤纷色彩背后的文化密码,首先需要理解其核心框架——五色系统。
五色系统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根基,将五正色、五行(木、火、土、金、水)、五方(东、南、中、西、北)对应融合,构成了中国传统色彩体系的主体。
正色之威严
“正五色”青、赤、黄、白、黑,不仅仅是颜色,更是中国古代王朝礼制、宇宙观的象征!
《国色》用整整一章的篇幅来讲述了中国传统色中的“正色”。
“正色”板块精彩内页
作为中国传统色彩的核心骨架,“正色”也代表了威严和权力。
在古代,色彩成为政权合法性的重要象征。在古人眼中,朝代的更替被视为天命的转移,每当新政权建立,必先选择一种正色作为自己的代表色,以示新王朝对天命的继承,比如周代以赤为“正色”象征正统。
作为色彩调配的基础色,正色像我们概念中的“三原色”一样有被规范的色值吗?
并非如此!
以赤色为例,中国传统色彩中有多种赤色,它们因工艺、材质的不同而显示出了色相的差异化。
《国色》图录收录不同时代、材质的“五色”文物,并在每一正色出现之初,渐变排列该单元文物对应色值的色块。
从而直击“正色不正”的历史真相,直观地打破了我们对中国传统色彩的刻板印象。
间色的魅力
当正色交融,诞生了万千变化的间色。
与五正色相对应的,间色当中也有五种特殊的颜色,被称为“五间色”,通常指绿、红、碧、紫、骝黄五色,即由青、赤、黄、白、黑两两调和而成的五种色彩。
但是,世间的间色远不止这五种,正如《孙子兵法·势篇》所说:“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以五种正色为基础,可以调配得到数不胜数的各种间色。间色的存在,极大地丰富了中国色彩的种类。
并且,间色之间细微的色彩变化,也能带给我们不同的视觉观感。
你看,《国色》中收录这些和“荷花”“莲花”有关的间色文物——
有夺目灿烂的
清光绪 粉彩荷花盖碗
天津博物馆藏
有典雅柔和的
清光绪 粉彩秋操纪念荷花形吸杯
南通博物苑藏
有厚重温润的
清同治 粉彩莲瓣形碗
镇江博物馆藏
《国色》细腻呈现了中国传统色彩特有的深厚文化底蕴,读之,不禁令人感慨:这才是真正的“中国色谱”!
《国色:中国传统色彩中的文化现象》
杭州市临平博物馆 编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25年5月
一眼千年:
色彩里的时代精神
这八千年的色彩流变,不仅是视觉审美的进化史,更是一部华夏民族宇宙观、社会观和艺术观的鲜活呈现。
每一种主流色彩的兴起与嬗变,都折射着特定时代的精神气质、文化思潮与技术成就。读懂这缤纷色彩背后的文化观念,便是拿到了解锁华夏文明深层基因的一把重要钥匙。
《国色》图录中的这些博物馆典藏文物展示着古代中国各朝用色理念的变迁,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看色彩如何诉说时代灵魂——
可以说,一部色彩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精神文化演变史!
《国色:中国传统色彩中的文化现象》
杭州市临平博物馆 编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25年5月
色彩会“说话”!
藏在缤纷色彩里的文化暗语
《国色》中收录的各色文物,更是代表了一种种特殊的色彩文化现象和内涵,其中有一些已经为我们熟知。
例如,在中国古代,红色常用于象征喜庆、吉祥,人们以红色锦缎为底色,在其上织绣出各式吉祥纹样,创造出了色彩丰富、蕴含多种美好寓意的日用桌围。
清 红缎太平有象桌围
天津博物馆藏
但是,对于中国的色彩文化我们往往还会有些误解,
比如,我们知道黄色是明清帝王专属色,但是从《国色》我们可以了解到,其实从唐代开始已经崇尚“以黄为贵”。
不过,由于唐代的工艺尚未成熟,当时使用的黄色与明清宫廷中的常用的黄色有所差异。
从《国色》中唐代、清代黄釉瓷器的色彩对比,就鲜明地体现出这一点,唐代的釉色运用显然还处于发展的早期,到了明清时期,釉色更为鲜亮纯正。
唐 黄釉盖罐
天津博物馆藏
清·嘉庆 黄釉盖罐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相关内页
又如,我们常常习惯性地认为,在中国古代,白色往往代表丧葬文化,但其实并非如此!白色亦是文人心中“冰清玉洁”的化身,是道家“返璞归真”的哲学表达。
这一点,从图录中这些白色釉瓷器即可了然:
相关内页
此外,青色,是绿色,还是蓝色?
我们还能从《国色》中了解到,青色这种我们很难界定的颜色,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尔雅·释天》:“春为青阳。”注:“气清而温阳。”所以,春季又称青春。
青色又可以理解为草木初萌时浅淡的绿色,是初生之色,与植物的生长、自然的生机相关。比如,荀子《劝学》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中,蓝为蓝草,是可提取靛蓝颜料的植物。
青在“五色”体系中,并非单一的色彩,而是有着深浅变化的色系。
这些文物,皆为青色:
梅子青
中国古代青瓷的一种经典釉色,起源于南宋时期的龙泉窑。其颜色青中泛绿,类似未成熟青梅的色泽,故得名。
明 龙泉窑青釉刻花方格锦纹橄榄瓶(局部)
天津博物馆藏
天青
汝窑最具代表性的瓷器釉色,色泽介于青与蓝之间,恰似雨后初晴时天空呈现的那种清澈、柔和的青蓝色。
清·乾隆 天青釉八方贯耳瓶(局部)
天津博物馆藏
群青
青金石是天然矿物颜料“群青”的主要来源。群青作为最古老的蓝色矿物颜料之一,具有化学性质稳定、久不褪色的特点,因而被广泛用于壁画与彩塑的绘制。
清 青金石云纹三足炉(局部)
天津博物馆藏
《国色:中国传统色彩中的文化现象》
杭州市临平博物馆 编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25年5月
从帝王贵族到文人墨客、布衣百姓
一部古代社会的“色彩阶层志”
在中国古代色彩文化中,色彩更是身份、情感与礼制的无声象征。不同群体对色彩的偏好与运用,深刻烙印着其社会角色与精神追求。
帝王之家
并且,中国古代色彩秩序与社会等级制度紧密相连,比如不同阶层的服饰色彩有着严格的规定,从天子到庶民形成了“非其人不得服其服”的礼制传统,而黄色早已成为了皇家的专属色彩,因此,龙袍尤具有标志性。
明黄地缂丝彩云金龙纹吉服袍
清·嘉庆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黄色的琉璃瓦当亦供皇家专用。
明 黄釉龙纹琉璃瓦当
南通博物苑藏
不过,在早期文明中,还有一种独特色彩用来代表至高的权利——玉。
彼时,玉器的珍贵和稀有性使其成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代表着统治者的威严和统治权威。
《国色》收录了良渚文化中的多种玉礼器:
玉琮是神权与王权的重要象征;
玉璧一般被认为是祭天用的礼器,也有学者认为是财富的象征。
简化神人面纹双联玉琮
良渚文化时期
杭州市临平博物馆藏
玉璧
良渚文化时期
杭州市临平博物馆藏
文人雅士
“五色”色彩观深刻影响了中国艺术的方方面面。在中国画中,中国文人有一种特殊的色彩表达,讲求“墨分五色”“运墨而五色具”。
当然,这里的“五色”并非指特定的五种墨色,而是泛指墨色通过不同手法处理后产生的多种色调变化。
看似单一的墨色,通过文人画家对水分、笔力的精微掌控,在创作中幻化出万千层次与无穷韵味,用画笔构建出一个个可居、可游、可赏的理想精神世界。
清 傅山、傅眉山水合册(二开)
天津博物馆藏
明 董其昌绢本山水册(第七开)
天津博物馆藏
相关内页
文人雅士在书斋陈设中也倾向于运用偏向典雅的色彩,比如博古挂屏:
清 嵌玉博古挂屏
天津博物馆藏
此挂屏呈长方形,以黄色大漆为底,巧妙运用碧玉、玛瑙等材料镶嵌出瓶花、卷轴、案几、玉佩等博古图案。寄托了人们对高洁品格、文化修养的美好期许,也体现了传统工艺与文人意趣的巧妙结合。
民间百姓
年画里的明艳大红大绿、瓷器上的缠枝莲纹,民间用色,饱含着最直白的生命热望与吉祥祈愿!
特别是在节庆、祈福时,所用皆色彩缤纷,象征了热闹、喜庆、吉祥,包含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期许。
清 粉彩寿星瓷像
杭州市临平博物馆藏
清 杨柳青年画事事如意图
天津博物馆藏
相关内页
《国色:中国传统色彩中的文化现象》
杭州市临平博物馆 编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25年5月
触摸真实,解码工艺与材料带来的色彩改变
为色彩和工艺研究提供高清参考资料
沉睡在博物馆深处的珍宝,在《国色》的高清镜头下苏醒,以其最真实的色彩肌理,诉说华夏千年的色彩密码。
在中国文化中,由于“蝠”与“福”同音,因此被视为吉祥的象征,寓意着好运、幸福和长寿,广泛应用在传统民间艺术、日常用品中。
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古人并非只将这些蝙蝠纹样作为简笔装饰,而是用各异的姿态、多种层次的色彩渐变来表现蝙蝠纹样。
《国色》中收录了织锦、瓷器等不同材质上的蝙蝠纹样,且看古人如何用丝线、画笔等多种工具来生动呈现这一吉祥纹样。
明黄地缂丝彩云金龙纹吉服袍(局部)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黄地红彩百蝠纹盘(局部)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粉彩蝙蝠纹磬(局部)
天津博物馆藏
相关内页
云纹亦是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之一,象征着如意、高升,广泛应用在建筑、雕刻、服饰、日用器以及各种工艺品的装饰上。
云是白色的,但是为了表现出祥云纹的立体感和层次感,古人运用了丰富的色彩来填充祥云。
比如,在这件丝织品上,古人用深浅蓝色、绿色、红色、白色等多种色彩来表现祥云图案,这种色彩的创造力远超我们的想象!
红缎太平有象桌围(局部)
天津博物馆藏
相关内页
并且,我们能够从图录中发现,同样的颜色在不同的材质、工艺下呈现出了色彩倾向的参差。
以常用作点缀的金色为例,
《国色》以高清镜头,直击龙袍缂丝、掐丝珐琅、鎏金银饰、描金装饰的细节,鲜明地反映了传统工艺中的金线、镀金、鎏金、金色颜料所显现出的不同色彩倾向。
明黄地缂丝彩云金龙纹吉服袍(局部)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掐丝珐琅万寿无疆宝相花纹碗(局部)
天津博物馆藏
嵌绿松石鎏金银发簪(局部)
杭州市临平博物馆藏
珊瑚红描金粉彩人物故事鞋杯(局部)
南通博物苑藏
乾隆款端石雕螭龙纹描金印盒(局部)
天津博物馆藏
此外,漆器、瓷器、螺钿镶嵌、工笔重彩……这些耳熟能详的传统工艺在《国色》中都能找到案例。
清 黑漆嵌螺钿盘(局部)
天津博物馆藏
清 粉彩百花不露地开光花卉双耳葫芦瓶(局部)
杭州市临平博物馆藏
唐 绞胎三足盘(局部)
天津博物馆藏
宋 雪堂砚(局部)
杭州市临平博物馆藏
明 仇英(款)清明上河图卷(局部)
天津博物馆藏
中国色的玄妙正深刻体现在这些带有岁月痕迹的日用器物、服饰、礼器当中。
《国色》中大部分文物经重新拍摄,以微距视角,聚焦于其色彩细节,这些高清图像精准捕捉了工艺技法、所用材料与最终呈色效果之间的内在关联,纤毫毕现地呈现织锦的经纬交织、瓷釉的温润流淌、绘画的水墨氤氲……
这是一种如同将实体文物捧在掌中的全新体验,超越了普通观展的视觉局限,不仅直观看到中国传统色彩的真实反映,甚至仿佛能触摸到文物真实的温度与质感,也为相关领域的色彩和工艺研究提供高清参考资料。
精彩内页书影
《国色:中国传统色彩中的文化现象》
杭州市临平博物馆 编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25年5月
策展心血:
让文物“开口”讲色彩
2025年1月—5月,杭州市临平博物馆领衔打造的“国色:中国传统色彩中的文化现象”,堪称色彩文化的盛宴!集结了天津博物馆、北京艺术博物馆、南通博物苑、镇江博物馆、山东博物馆、杭州市临平博物馆六大文博机构百件典藏珍品!
策展团队力图通过古代文物讲述色彩背后的千年故事,皇家御用的龙袍、瓷器,深埋千年的陶、玉珍宝……观众们得以一次看遍中华色彩文化的璀璨华章!
展厅现场陈设
囿于展柜的限制,在展厅能够展现出的文物色彩到底有限,为了更好地、更全面地呈现这些来之不易的珍贵文物,策展团队和编辑团队决心深度总结展览文本和文物特色,以期出版一本超越展览呈现的中国色读本!
首先,为了更好地呈现文物图像,策展团队多方协商,耗时甚久,只为把展览中的展品全数收入图录之中!
同时,策展团队与编辑团队、摄影团队深度合作,在展览的基础上重新拍摄文物,经过多次反复讨论,对策展思路、所录文物和文化脉络进行整体梳理,提炼展览中所涉及的“中国色”体系框架、色彩工艺、用色现象及文化意涵,共同打磨说明文字,以重点突出色彩文化的主题,深化对中国传统用色文化的阐释。
《国色》图录里,
中国色不只是一个个带有编号的色块,不仅是一个个带有古韵的名称,当色彩挣脱刻板印象的束缚,当文物“推开”玻璃展柜的门,距离感不再,我们得以直面最真实、最震撼的中国色!
《国色》在“摩点”平台首发后得到了广大读者真切的认可和喜爱。
今日起,《国色》图录在上海书画出版社各大官方平台正式上架!刷边、普通两种版本,任您挑选!
刷边版
七彩书口刷边
限量300套
定价:248元
普通版
定价:248元
《国色:中国传统色彩中的文化现象》
杭州市临平博物馆 编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25年5月
刷边版丨普通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