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结合个人观点与权威资料进行撰写,请谨慎阅读。阅读前,您可以点击“关注”,以便于日后讨论与分享,同时为您带来更多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丨小豆包
编辑丨小豆包
昨晚,我看到莫文蔚演唱会的相关报道,满屏的批评声铺天盖地,大家指责她“衣不蔽体”和“为老不尊”。这种评价让我感到有些压抑。说实话,我的第一反应是放大图片仔细研究:她那条银色流苏裙子,腰部两侧的镂空设计确实很别致,但真不至于“伤风败俗”吧?要说大胆,我倒觉得有些商场橱窗里的夏季新品比这更露骨。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闺蜜小雅。去年,她庆祝三十岁生日时,穿了一条露背连衣裙发朋友圈。结果,她的姑姑留言:“女孩子要稳重,穿得像样一点。”小雅气得眼泪直掉:“三十岁了,连后背都不能露了?难道我犯了天条?”从亲戚的饭桌到明星的舞台,对于女性身体的指指点点,简直就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
更讽刺的是,郭德纲十几年前的一个段子,精准预言了今天的这一幕。他曾提到,当年他看戏,女演员穿着高开叉的旗袍,观众看得眼睛都不眨,散场后却聚在一起指责她“不要脸”。如今,莫文蔚在舞台上唱了整整三个小时,观众们欢呼雷动,但演出结束后,大家却又开始抨击她的“衣不遮体”和“博眼球”。这个场景,是否让人觉得熟悉到让人忍俊不禁?
最让我感到困惑的是这种双重标准。上周我陪女儿看芭蕾舞剧《天鹅湖》,演员们的紧身衣勾勒出每一寸肌肉线条,全场掌声雷动,没人说“不得体”。时装周上,模特穿着透视装几乎是裸身走T台,大家一致称之为“先锋艺术”。但当50岁的莫文蔚穿着一件适合演唱会氛围的舞台服装时,却成了“不要脸”的代表,这种现象让我百思不得其解。
这也让我想起了去年去美术馆时的经历:在一幅古典油画中,女神穿着薄纱遮体,参观者们纷纷称赞其“艺术之美”;转过弯,现代展厅里有一组女性主题的摄影作品,其中一张裸露背部的照片,却被一位大妈批评为“伤风败俗”,她甚至捂住了孙子眼睛。似乎裸露是美还是俗,全看它的年代够不够久远。
事实上,这些指责最让我感到难过的,并不是审美分歧,而是潜藏在背后的规则:当听到“都五十岁了还露腰?”时,我感到一种钳制的力量,仿佛所有过了某个年纪的女性,都必须被钉死在“端庄得体”的标准框架里。曾几何时,梅艳芳因为“既不男不女”而遭受非议,王菲因为“哗众取宠”而被嘲笑,现在,这些言论似乎又换了包装,朝着莫文蔚砍来。
其中有个细节特别让我感动:莫文蔚的造型师曾透露,选演出服时,始终只问两个问题:“这首歌要传达什么情绪?”“服装能否成为音乐的延伸?”莫文蔚曾有过拍戏时留下的疤痕,但她从不遮掩。她说:“这是我的故事。”这一点让我深受启发。
这让我联想到小区舞蹈队的刘阿姨。六十岁那年,她穿着拉丁舞服装参加社区汇演,结果被人笑作“老妖精”。她在群里直接回击:“我这条腿骨裂过三次还可以劈叉,有本事笑我的人先下个腰看看?”后来,她带着一群老姐妹跳爵士舞的视频在抖音上点赞突破了十万。
归根结底,我们的愤怒从来不是针对一块布的面积,而是总有人想要当裁缝,拿着尺子丈量每个女性的身体和人生。当莫文蔚在台上演唱《他不爱我》时,腰部流苏随着她的呼吸起伏,这份自由与自信源自她三十年的舞台经验,而并非别人眼中的“不得体”。
因此,朋友们,下一次遇到类似的争议时,不妨做三件事:第一,关掉那些审判的弹幕;第二,问问自己是否也在心里藏着一把量尺;第三,最重要的——像莫文蔚对待疤痕那样,对自己身上每一道岁月的痕迹说:“这是我的故事,轮不到你来批注。”毕竟,活得痛快的人,谁在乎台下的嘘声?在聚光灯下的,永远是那些敢于对自己说“这样很美”的勇者。
[免责声明] 文章中的时间、过程和图片均来自网络,旨在传播正能量,绝无低俗或不良引导。请观众理性看待本事件,避免进行人身攻击和主观臆断。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如果文章内容或图片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会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