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普通”两个字纹进简历,反而成了我的超能力
如果人生是一间 24 小时不打烊的便利店,我大概就是那罐摆在角落、标签被蹭花却仍旧冰镇的乌龙茶——味道不出挑,也永远不过期。
很长一段时间,我害怕“普通”。这两个字像一件起球的旧毛衣,套在身上就自动隐身。别人闪光时,我像背景板;别人谢幕时,我还是背景板。于是我把“成为特别”当作通关密码:减肥、考证、报班、打卡、把社交平台活成精修样板间。可越努力越像一场高成本 cosplay——演一个“看起来不普通”的人,卸妆后连自己都找不到。
直到有一天,我误触了心里的静音键。
那天没有戏剧性转折,只是地铁口的风突然很软。我站在广告牌巨大的 LED 灯下,抬头看见自己模糊的倒影,和“普通”两个字撞个满怀。没有天雷地火,没有热泪翻滚,只有一种奇异的松快:原来我一直用尽全力逃离的,是此刻恰好托住我的地板。
我开始练习把“平凡”当作动词——不是躺平,而是像熨烫一件纯棉衬衫,一点点把皱巴巴的日子抚平整。
我允许自己素颜出门,允许发尾分叉,允许在便利店纠结买 3.5 还是 4.5 的酸奶。允许不秒回消息,允许周末两天都穿同一套睡衣。允许朋友圈三天可见,允许今天没有快乐,也允许明天不一定更好。允许之后,时间忽然变得宽敞,像把紧身的牛仔裤换成了家居裙。
然后我发现,普通不是缺口的形状,而是容器本身。它盛得下深夜崩溃、清晨重启,也盛得下忽然想淋雨的小叛逆。当我不再用放大镜检阅瑕疵,那些原本被定义为“不够好”的纹理,反而成了指纹——证明我来过、我触摸过、我鲜活过。
“爱自己”不是口号,更像一种可持续的日常运维。它不需要 21 天打卡,也不用仪式感堆到窒息。它是我把耳机音量调到刚好盖住世界噪音;是我把闹钟从 6:30 改到 7:00,再奖励自己多赖床 5 分钟;是生理期毫不犹豫点一杯热可可,而非美式;是把“算了”改成“下次吧”,把“我忍”翻译成“我值得”。
当我把“普通”从贬义词改写成中性词,再改写成形容词,最后改写成名词,它赫然成了我的专属徽章——不再烫手,不再扎眼,却在暗处发光。原来超能力从来不是飞檐走壁,而是在人潮里稳稳接住自己:不让比较偷走呼吸,不让评价篡改心跳。
现在的我,依旧会在深夜刷到别人的高光时刻,心头掠过 0.1 秒的酸。但下一秒,我会像拍拍老朋友那样拍拍自己:没事,你有你的慢热,也有你的长情。
我不再急着去下一站,反而开始留恋车窗外的云。它们不赶时间,不追 KPI,却每天按时出现,从不担心被谁记住。
于是我把“普通”纹进简历,写在自我介绍的第一行——
“本人特长:持续而温和地爱自己,顺便允许世界继续喧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