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东至妇联)
家风传承
德润万家
家风家训故事征集活动
本次“家风传承德润万家”家风家训故事征集活动,收到了众多饱含真情的作品。这些作品以真实的情感为底色,用生动的细节为笔触,生动展现了东至大地绵延流淌的家风底蕴,一个个有温度的家庭故事,如同春雨般浸润人心,不仅让良好家风的内涵愈发清晰,更引导着更多家庭从中汲取精神养分,让家风建设成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源头活水”。即日起,东至妇联微信公众号将陆续对本次活动的一、二、三等奖获奖作品进行展播,让更多人透过文字感受东至家风的力量,共同传承和弘扬优良家风。
本期展播的作品是一等奖作品《勤俭耕读,廉洁做人——周馥的家风文化》
《勤俭耕读,廉洁做人
——周馥的家风文化》
东至县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农业大县,始终坚持传承传统耕读文化,发扬廉洁家风文化。在东至县周村,有一个以勤俭耕读起家,因廉洁家风声名远扬的家族,其家规家训被天下传诵,它就是东至周氏家族。
说起周氏家族,就不得不提到东至的历史文化名人,晚清政治家、军事家周馥,正是他,让周氏家族在晚清百年飞速壮大,成为文商并举的望族。
从一个小小的写字先生,到李鸿章的幕僚,历任直隶按察使、四川布政使、山东巡抚,最终成为两广总督,周馥的一生波澜壮阔,但仕途却是稳扎稳打积淀下来的,这都脱不开他两袖清风的廉洁精神。周馥从幼年开始就苦读书山,在功成名就之后仍然清正节俭。他代理直隶布政使时,官吏送来五百两“惯例银”,被他严词拒绝。任山东巡抚时,他夫人七十生辰,下属僚友送来寿礼他一概不收。周馥一心为国为民,他在自序中说:“我任司道日,遇有益于国于民之事,莫不勇往图之,未尝一日偷安。”晚年他以家书和家规的形式,向他的子女传达做人的道理,由此将廉洁的家风文化传递下去。
周馥在《示海铭二儿》中写道:“读书如尝食,甘苦在心领,一步一从容,即事即思省。”其撰写的周氏家规第五条有言:“耕读之家勤俭尤为首务,必须饮食有常品,衣服有常式,室庐有常度……若子弟溺于骄奢,用度无节,必致事蓄无资,渐入邪路。”读书和农耕的道理有异曲同工之妙,品尝自己种出的农作物之甘苦才知道勤劳耕作,节俭持家的重要性,读书则能带动人的思考与反省,不读诗书不能明义理,内不能治己,外不能治人,富则骄奢无礼,贫则忮求而乱为。
农耕能够让人拥有富饶的物质生活,理解勤劳节俭才能致富,从而能够安居乐业,读书则能够让人开化明义,懂得礼仪仁孝,学会忍让,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耕”与“读”的结合不仅形成了坚持这种生活方式的个人的价值观,还由此发展到个人所属的家庭、家族,促成朴素的家风和高尚的家族观,乃至治国理政的社会观。正因为人在耕读中能够不断提升自己,从而影响到身边的人,所属的家族,升华成才最后治理国家。不耕不读何以为人,不为人何以治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耕读”中还寄托着祖辈望子成龙,从治家到治国的展望。于是当“耕读文化”与家长制结合起来后,形成了内涵更为丰富的家文化,特别是家文化中的“家风”,成为周氏家族成员世代相承的具有鲜明家族特征的风尚,涵盖了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四个层面,集中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东至其他家族的道德教育和社会文化教育提供了学习借鉴的样本。由周馥所开创的周氏家族的家风文化摒弃了封建家长制里的糟粕内容,以礼让为准则,以乐济忠孝为美德,以耕读传家为根本,以修身、齐家、治国为理想,体现了家国一体的情怀和忠孝礼义的伦理道德。
明理克己,明哲保身,勤俭耕读,廉洁做人,这是周馥要让周氏家族子弟形成的处世思想。只有谨言慎行方能保全性命,提升个人才能延续血脉,因贪图蝇头小利而落得家破人亡的下场,抑或骄奢淫逸坐吃山空,又何谈壮大家族一说?为了做到谨言慎行,就要具备高尚的品格,为了提升个人伦理道德,便由“耕读”的生活方式传家。所以在周氏家族漫长的发展史里,世世代代周家人耕读勤俭,皆以清风廉洁闻名,周馥四子周学熙更是开创了华北实业先河,成为近代著名实业家,其后数代人才辈出。
周氏家族秉承“自奉极薄,待人极厚”的原则,为东至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今天在东至境内,我们所能游览的特色景点万善桥、洋灰坝就是当年周氏家族为了家乡人民集资建造的。身为党员干部,我们应当以周馥为榜样,从他的家族家风中学习经验,清白做人、勤俭齐家、干净做事、廉洁从政、服务大众,以一袭清风润泽东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