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中的她,未着半点妆容,身着再普通不过的家居服饰,与朋友们并肩而立。该如何形容呢?那是一种全然卸下所有耀眼光环后,独属于中年人的本真模样。眼角的细纹悄然显露,脸庞的肌肤也微微松弛,隐隐流露出一丝疲惫之感。不少人在留言中感慨,小老虎也已不再年轻,看着令人心生酸楚。
平心而论,倒也谈不上心酸,只是感慨确确实实涌上心头。我们这一代人,是看着孙玥打球成长起来的。在记忆的深处,她始终是那个扎着马尾辫,于球场上大喊着起跳扣杀的“小老虎”。她的模样,仿佛生来就与老态、疲惫这类词汇毫不沾边。
然而细思量,出生于1973年的孙玥,到2025年已然52岁。年逾半百的她,早已告别赛场,回归家庭,成为了一名平凡之人。这般模样,不正是再寻常不过的吗?我们常常期许英雄永不迟暮,传奇永不落幕,可岁月的公平性就在于,它对任何人都一视同仁。
相较于喟叹红颜易老,我反倒觉得,如今孙玥这般褪去浮华后的宁静,比之往昔她于赛场上斩获银牌的刹那,更具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那是一种与生活握手言和、同自我达成和解后的泰然。
提及孙玥,90年代的中国女排总是无法绕开的话题。
那是一个处于过渡阶段的特殊时代。老女排缔造的五连冠传奇刚刚落下帷幕,崭新的力量尚在孕育之中。郎平首次以主教练的身份,引领着一群平均年龄仅23岁的年轻姑娘,再度踏上征程。而孙玥,无疑是那支队伍的灵魂人物与队长担当。
她究竟有多厉害?身高达到1米86,具备出色的弹跳与强劲的爆发力。特别是她在后排的进攻,恰似一枚刚离膛的炮弹,力量十足、气势非凡,常常能够一击制胜。正是因为这股勇猛无畏的劲头,球迷们送给她一个极为恰当的外号——小老虎。
在我的记忆深处,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始终熠熠生辉。那届奥运会上,中国女排凭借出色发挥,一路披荆斩棘,成功闯入决赛。决赛的对手是彼时正处于巅峰状态的古巴队,她们有着“黑色橡胶”的美誉,实力强劲到令人心生敬畏。
决赛的赛场上,孙玥宛如一颗闪耀的明星。在古巴队强大的攻势面前,她几乎是以一己之力与之抗衡。只见她一次次奋力起跳,身姿矫健地高高跃起,而后将球如重锤般迅猛地砸向对方场地。那股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气势,即便隔着屏幕,也能瞬间点燃每一个观众内心的热血,让人仿佛置身于激烈的赛场之中,感受着那份紧张与激昂。
遗憾的是,那场比赛我们最终仍以2:3告负。姑娘们泣不成声,孙玥也潸然泪下。那是她距离世界冠军头衔最近的时刻。而后,在1998年的世锦赛上,同样是决赛,同样负于古巴队,再次收获一枚银牌。
奥运会的亚军、世锦赛的亚军、世界杯的季军……孙玥将世界三大赛的银牌与铜牌尽数收入囊中,唯独欠缺那一枚熠熠生辉的金牌。对于一位奉献出全部青春岁月的运动员而言,这是何等巨大的遗憾。她由此成为了那个时代声名远扬的无冕之王。
在孙玥的整个职业生涯里,那如影随形的一步之遥的遗憾感,就像一层淡淡的纱,给她“小老虎”的形象,添上了一抹令人怜惜的色彩。
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赛场上,拼搏的孙玥未能收获理想战果。彼时27岁的她,带着满身伤病与满心不甘,毅然决然地做出了退役的选择。她悄然转身,将那个曾激情似火、热血沸腾的排球时代,留在了自己渐行渐远的身后。
运动员退役之后,首要面临的问题便是:今后从事什么?
从备受瞩目的体育明星,回归到平凡的普通人,其间的心理落差不言而喻。孙玥也曾一度陷入迷茫。她选择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深造,期望借此充实自己。那段日子里,她还兼任体育记者一职,前去采访排球赛事。
从学校毕业后,她曾于江苏省体育局有过一段短暂的工作经历。然而,那种按部就班、朝九晚五的机关工作节奏,似乎并不契合她那如小老虎般灵动的性格。在她的内心深处,始终渴望着更为广袤、更为自由的发展空间。
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源于一场朋友间的聚会。
在那场聚会中,她结识了一位来自香港的男士,名叫何国文。而这位何国文,正是她日后的丈夫。他的身份,与体育界、明星圈可谓毫无关联——他只是香港特区政府的一名普通公务员,具体在渠务署担任工程师一职。
何国文身材不算高大,长相颇为普通,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周身散发着温文尔雅的气质。他不擅普通话,而孙玥又不通粤语,最初交流时,全仗着朋友在一旁充当翻译。然而,奇妙之处就在于,正是这个看似与她身处不同世界的男人,深深触动了她的心弦。
在何国文的心中,孙玥并非遥不可及的女排英雄,而只是一个渴望关怀、需要呵护的普通女孩。每当孙玥倾诉退役后内心的迷茫时,何国文总会耐心倾听,专注的神情仿佛她的话语是世间最动听的旋律。他还会操着不太标准的普通话,笨拙却又努力地讲着笑话,只为博她一笑。这般质朴与真诚,正是孙玥此前所处环境中极为匮乏的,也在不知不觉间悄然叩开了她的心扉。
他们开启了一段漫长的异地恋征程。一个身处南京,一个远在香港。彼时,微信尚未问世,彼此的联络全然依赖打电话与发短信,高昂的费用令人咋舌。然而,他们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咬牙坚持着。2006年,孙玥毅然做出了一个令众人惊愕不已的决定:舍弃在内地所拥有的一切,毅然决然地远嫁香港。
做出这个决定,需要莫大的勇气。这代表着她得告别朝夕相伴的家人、亲密无间的朋友,以及早已习惯的生活环境,奔赴一个全然陌生的地方。在那里,她要学习一门全新的语言——粤语,还要努力适应一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对于一个曾站在国家英雄高度的人而言,这几乎等同于一切重新开始。
初抵香港的那段时光,满是艰辛。
语言的隔阂,仿若横亘在眼前的一座大山,成为了她生活中最大的阻碍。电视里的话语,于她而言如同天书,报纸上的文字,更是看得她一头雾水。就连日常上街买菜,都变得困难重重。有一回,她独自出门,却不幸迷失了方向。想要向路人问路,可话到嘴边,却因语言不通而不知从何说起。她在原地焦急地踱步,那一刻,曾经在熟悉领域里威风凛凛、如小老虎般的她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在异乡茫然无措、孤立无援的人。
孙玥的丈夫何国文给予了她无微不至的支持。他耐心地一句句教她粤语,牵着她的手穿梭于香港的大街小巷,帮助她熟悉这座城市的每一处角落,还不断鼓励她走出家门,结识新的朋友。孙玥自身同样不甘落后,积极报名参加了语言学习班,从最基础的“你好”“谢谢”开始学起,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提升自己。
随着时光缓缓流逝,她逐渐融入了香港的日常。2011年与2013年,她相继迎来了两个可爱的女儿,大女儿唤作何菁怡,小女儿名为何菁颖。自此,她真正成为了一位典型的香港师奶(家庭主妇)。
现如今孙玥的日常,与千千万万个普通妈妈并无二致。每日清晨,她早早起身,为女儿们精心准备早餐,随后护送她们前往学校。午后,她穿梭于街市之中挑选食材,回到家中便开始操持做饭、料理家务。夜幕降临,她耐心辅导女儿们的功课,还会陪伴她们尽情玩耍。她的生活,就这样被这些细碎而实在的事务填得满满当当。
往昔那于球场上凌厉暴扣的双手,如今正娴熟地切着菜、煲着汤。她不必再直面如浪涛般汹涌的欢呼呐喊,也无需再肩负起为国拼搏争光的沉沉压力。她的天地,浓缩至家中那一方小小的屋檐之下,满心满眼皆是丈夫与女儿的身影。
当我们看到她如今稍显沧桑的照片,或许那便是岁月在日复一日操劳中留下的痕迹。然而,这份沧桑,又何尝不是一枚幸福的勋章呢?它见证着一位女性,一位母亲,为家庭倾付的心血与无私的奉献。对孙玥而言,纵使揽尽世界赛事的银牌,也远不及女儿那一句“妈妈,我爱你”所带来的满足与慰藉。
当然,孙玥并未彻底与排球告别。
相较于内地,排球在香港的群众根基显得薄弱许多。即便孙玥曾是世界亚军队伍的队长,这一身份在香港也未激起太大的涟漪。然而,排球的基因早已深深烙印在她的骨子里,永远不会消逝。
随着女儿们渐渐长大,孙玥于香港开启了排球推广之旅。她走进校园,以兼职教练的身份,耐心教导孩子们击球技巧;也会应赛事主办方之邀,担任排球比赛的解说嘉宾。在排球氛围相对薄弱的香港,孙玥凭借自身深厚的专业知识与丰富经验,成为了当地排球领域的宝贵财富。
孙玥的大女儿何菁怡,同样继承了她的运动天赋,成为了学校排球队的一员。闲暇之余,孙玥时常亲自下场,为女儿进行指导。当她望着女儿在球场上尽情地奔跑、奋力地跳跃时,仿佛看到了往昔自己的模样。这不仅是生命在时光长河中的延续,更是梦想跨越代际的传承。
在某种程度上,孙玥以一种更为柔和且长效的方式,延续着她的排球生涯。如今的她,不再将追求金牌与荣誉视为目标,而是致力于排球运动的推广普及,源自内心的热爱成为前行的动力。从竞技体育领域迈向全民体育范畴的这一转变,使她寻获了崭新的价值。
数年前,郎平率中国女排于香港参赛,孙玥携着两个女儿亲临现场助威。师徒久别重逢,彼此间满是亲切之感。望着赛场上那些青春洋溢的后辈,孙玥的目光中,交织着怀念与欣慰,而更多的,则是一种历经岁月沉淀、身为过来人的平和心境。
她的人生,已然踏入全新的竞技场。这里不见璀璨聚光灯,没有严苛裁判,亦无胜负之分。唯一的衡量准则,便是内心的祥和与美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