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络上有一件事引发了热议。说的是同样是充满视觉冲击力、独具大胆风格的舞台造型,为什么蔡依林的造型会让大家忍不住为她尖叫,称其为“女王slay全场”,而张靓颖却反而引来了不少质疑声,甚至有评论直言“看不懂”或者“根本不需要”。这个问题让很多人第一时间反应出来的两个字就是——双标。
不过,如果我们冷静下来仔细想想,可能会发现这根本不简单是双标,而是背后隐藏着娱乐圈里一个约定俗成的秘密。实际上,大家对明星的评价,往往不仅仅是看一件衣服好不好看,而是看它穿在了“谁”的身上。这,不只是关于时尚选择的问题,更是一场深刻的关于“人设”的较量。
我们先从蔡依林说起。当她穿上那套充满未来感、充满戏剧张力的“战袍”站在舞台上的时候,你脑海里会浮现什么?肯定不是单纯的暴露或者出格,而是会想起那个为了舞蹈把自己逼得像个“拼命三娘”的亚洲舞后;会想起那个从“少男杀手”演唱清纯情歌,到一步步蜕变成一个勇于讨论审美、为少数群体发声的独立女性的蔡依林。
她的前卫和大胆,早就不是今天才冒出来的。这些形象是在她二十多年职业生涯中,一次次用汗水和作品精心雕琢出来的。无论是“努力”、“专业”、“前卫”还是“自信”,这些标签早已和她融为一体。所以当她穿上这件“战袍”时,它就像是她的权杖,象征着她强大的业务能力和前卫的艺术态度。而我们看到的,不是暴露,而是她无与伦比的舞台掌控力和艺术家的风骨。大家心中早有默契:这就是蔡依林,她就该这样。她的造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时尚尝试,而是她艺术表达的一部分。
接下来,我们看看张靓颖。提到她,你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词可能是“海豚音公主”、“实力唱将”或者“OST女王”。从《超级女声》中那个青涩的女孩,到后来用一首首金曲俘获无数歌迷的歌后,张靓颖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是她那穿透云霄的嗓音。她的“人设”基础,一直都建立在音乐的力量上,而不是视觉上的突破。
像《画心》的凄美,《如果这就是爱情》的深情,《终于等到你》的感动,这些才是她在大家心中的“标签”。因此,当她突然以一套极具先锋感、挑战传统审美的造型出现在大家面前时,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这不对劲”。有点像你家楼下那个做了三十年阳春面的师傅,突然开始做分子料理。你不是说分子料理不好,而是你会感到困惑,甚至觉得有些不搭。
这种反差,问题的根源不在于衣服本身如何,而是因为它和你心中那个静静唱歌、毫无“前卫感”的张靓颖,形成了巨大认知上的“断层”。她的突破打破了大家对于她的固有印象,让人不禁问:“她怎么了?”所以说,蔡依林的大胆让人觉得是“剧情的延续”,而张靓颖的转变却像是一场“画风的突变”。
我们可以把“人设”理解为明星和公众之间,长期以来建立的一个“隐形契约”。这个契约的核心,是明星给公众呈现出来的形象、能力和价值观。蔡依林的“契约”里,已经写明了她是“唱跳天后”,是“舞台表现力十足”,是“时尚先锋”。她二十多年的音乐历程,几乎每一张专辑、每一场演唱会都在履行和巩固这个“契约”。她的音乐和视觉风格,从《舞娘》到《呸》再到《UglyBeauty》,始终保持着一致性和进化感。所以,当她穿上“战袍”时,公众觉得:“她履行了她的承诺!”这正是大家心中所期待的蔡依林。这种长期的稳定性,也让她在舆论中拥有了相当高的豁免权。
而张靓颖的“契约”中,核心条款无疑是“顶级唱功”和“情歌天后”。公众对她的期望,更多是希望她凭借歌声征服世界。她的每一次“出圈”几乎都和她的音乐作品的硬实力挂钩。而这份契约中,关于“时尚先锋”的条款,却一直没有被过多强调。所以,当她试图加入这个全新的、冲击力强的“时尚先锋”条款时,公众自然会觉得有些不适应。就像买了件新衣服,穿在身上却不合身一样,大家感到困惑的本质就是,“她怎么突然变了?”
精心维护的人设就像是为明星量身定做的铠甲,能够抵挡外界的流言蜚语,但一旦这个“契约”发生改变,明星的形象很可能就会遭遇信任危机。这也是为什么在如今的娱乐圈,明星的形象不再仅仅依靠作品本身,而是变得越来越和“人设”挂钩。
如今,娱乐圈已然进入了一个“用人设圈粉”的时代。以前,我们关注演员的演技,关注歌手的唱功,而现在,随着社交媒体和真人秀的普及,明星的性格、生活方式、三观,甚至每一个微小的动作,都成了他们商业价值的组成部分。明星的“人设”既是一种保护罩,又是一把随时可能掉下来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正如曾经指出的:“再精心打造的‘人设’,也不过是一个经过刻意包装出来的形象,本质上是一种营销行为。”这句话十分切中要害。一个讨喜的人设确实可以为明星带来短期内巨大的流量和商业利益,但随之而来的是舆论风险的增大,因为人设越完美,一旦崩塌,带来的伤害也越大。
我们见过太多“好男人”、“学霸”、“真性情”的人设在一夜之间崩塌。有些明星在综艺节目中展现了“真性情”,却因节目剪辑或者自己行为失当,引发公众反感,形象大打折扣。这一切都表明,明星的形象一旦高度标签化,任何偏离标签的行为都会被无限放大。
如今,舆论环境已经不仅仅是粉丝与明星之间的互动,更与整个社会的舆论氛围紧密相关。从对“饭圈”乱象的整治到对劣迹艺人的排查,都表明了“人设”不仅是明星的私事,它还关乎公众舆论的健康和社会风气的走向。
这提醒我们,作为观众,我们要更加理性地看待明星的营销和包装。我们看到的,也许只是冰山一角。而对于艺人而言,如何在真实的自我与公众期待之间找到平衡,或许比追求一个“完美人设”更为重要。
毕竟,再华丽昂贵的衣服,如果不是为你量身定做,穿上身,也终会感到束缚、疲惫,甚至窒息。
那么,在今天这个时代,明星是该忠于人设,还是忠于自我?希望你能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