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导演在拍电影时,真的是费尽心思。从道具的选择到背景的布置,再到演员的肢体语言和台词,每一细节都精心安排,似乎都是他们导演风格的体现。但问题是,观众能理解这些细致的设计吗?这似乎还是个谜。
比如,有些大导演拍西部片时,场景总是充满了黄沙和风沙,镜头也常常拉得特别长,展示沙丘上落日的美丽,沙漠中的胡杨林,或是甘泉的独特景象,这些镜头确实很有美学价值。这个导演是摄影师出身,自然对画面构图和唯美感有着独特的理解。转型做导演后,他也一直坚持拍摄那些画面唯美的电影,虽然有的电影内容空洞,尤其是他拍的商业片——不论是武侠片还是科幻片——剧情常常凌乱,漏洞百出,反而成了网友的吐槽对象。但他仍然坚持拍下去,这或许是他在影视圈的地位象征,甚至做起了大型综艺节目,依然亲自把关。尽管如此,他的票房成绩逐渐下滑,越来越得不到观众的理解,似乎证明了他的风格已然过时。然而,他在影视圈依然拥有强大的影响力,能够吸引资本源源不断地投入,这也让他继续拍摄下去。若论他的风格,似乎只能称之为“美术风格”,而非有内容创新的导演。即使票房有所收获,也不能证明他拍的电影就是好作品,更无法说明观众真正理解他的“小心思”。现在,这位导演已经步入老年,似乎有些跟不上时代节奏,不知道年轻观众的喜好。若是过分迎合大众口味,反而会遭遇吐槽;坚持自己的风格,又会被年轻人所误解。毕竟,如今的观众,尤其是年轻人,才是影院的主力军。
有些大导演为了拍一部电影,甚至不惜砸下重金,搭建宏大的影视城。有一位导演曾花费十亿元建造了一座古代城池,只为拍一部讲述古代故事的电影。可电影上映后,赚的并不多,而这座城池却成了著名的旅游景点,门票收入也让他赚得盆满钵满,甚至当地政府也从中分了一杯羹。看似是在拍电影,实际上却是在做房地产生意,搞起了基建项目。这样的导演,还算真正的电影导演吗?虽然他为了拍摄电影投入巨资搭建了这座影视城,让观众看到的布景和道具都非常真实,但这些布景只是引导观众的工具,观众未必能够真正融入其中。毕竟,大家都是通过屏幕观看这些场景,隔着一层玻璃,怎么可能真正感同身受呢?即便导演精心打造了美轮美奂的背景和道具,也不一定能打动观众。电影需要的不仅仅是精致的背景和道具,好的剧本和演员的表演才是关键。如果导演一味注重还原历史场景和道具建设,那他不如去做个基建工程师,拿着投资者的钱去盖楼,反正早早就能靠建筑赚得腰缠万贯。导演追求背景的真实和道具的精美,有时候更像是一种赚钱的手段。
至于电影的剧本和演员的演技,才是决定一部电影成败的关键。有些导演对剧本的要求非常严格,精益求精,甚至要求演员不能稍微改动台词,不能有任何自由发挥。结果,演员们就像提线木偶一样,所有的表演都在剧本的束缚下进行,缺乏了灵动性和创意。虽然导演认为这就是他的拍摄风格,但这种过于死板的方式,并没有给电影留下太多自由发挥的空间,也没有激发观众的想象力。导演和编剧虽然全力打磨剧本,但最终电影的票房却并不理想,口碑也不算好,这就说明问题:可能导演和编剧的能力不够,演员的演技也不尽如人意。但这位导演依然不认为自己过气,他坚信自己是在为电影的艺术做努力,尝试用几分钟的笑点来吸引观众,结果却忽视了现实和电影内容的差距。生活中哪里有那么多笑点,尤其是那些笑点看起来让人尴尬,观众更容易觉得不真实。
更有甚者,大导演们对演员的要求严格到让人感到窒息,某些演员甚至因为演绎一段戏台词,重复上百次才能过关。比如,一位导演让演员练习糊火柴盒,要求演员整天操作,直到火柴盒的动作达到“真实”的程度。导演或许认为,观众会因为这些细节而觉得电影更有真实感,但事实上,大多数观众根本不会注意到这些细节,他们关注的更多是电影的主要情节。即使演员在火柴盒上的动作稍微不熟练,也不会对剧情产生太大影响,但导演却要演员反复演练,甚至进入角色中无法自拔。虽然这种方法对演员的表演有帮助,但过于苛刻的要求也容易让电影忽视了整体结构和艺术表现,导演有时候也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导演过度专注于小细节,反而容易忽视整个电影的节奏与内容。
大导演们往往会背离观众的需求,忽视电影艺术的规律。要么过于迎合市场,要么一味注重细节,看似深思熟虑,实则未必能获得观众的认同。即便这类导演拍了商业片,赚了不少钱,也无法证明他们的电影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更不能证明他们的苦心得到了观众的理解。这种成功,更多的是营销手段和流量效应的产物,而非电影艺术本身。总之,导演的苦心若不能得到观众的认可,就只能是事倍功半,越是用心,越是走错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