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西安美术学院设计作品《30分钟废墟》
你有多久没有在网上感受过怦然心动的主动检索了?
不是点进热搜榜单,也不是在朋友圈页面下滑等待新信息的加载,更不是把工作需求复述给AI,而是发自内心地想知道某件事情,所以在检索框虔诚地输入某个词语:一个陌生的地名,某桩案子的来龙去脉,也或许只是一朵花的名字。
这是一种互联网时代才有的信息悖论: 信息越来越多,我们对信息的欲望却越来越少。
空难。战争。赛程。台风。还有数不清的遥远而未知的事情。每一分每一秒,它们都在向你申请大脑信息处理系统的编辑权限。于是当信息供给量愈发被拉满,我们对信息的期待值反而逆势下跌,甚至可能到了“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的程度。问题是,如果你只能在楼里看到你想看到的东西,这幢楼就一定是海市蜃楼。
如何不活在茧房和蜃楼里,是 《弱关联:在旅行中探寻检索词》这本书想要回答的问题。
别担心,虽然作者东浩纪得出的答案是看起来很俗套的“在旅行中探寻检索词”,但它绝不是“人生是旷野”这类口号的翻版,因为早在十多年前就预判了citywalk和“数字斋戒”的东浩纪,绝对会颠覆你对“旅行的意义”和“检索词”的定义。
只有我一个人觉得
现在上网特无聊吗?
文 | 渺渺
来源 | 文景
01
一二三跳!跳出茧房!
ChatGPT时代,信息无处不有,但茧房也无所不在。想象一下我们每天被迫摄入的信息吧:刷不完的朋友圈,每分每秒都在更新的热榜……一个现代人一天摄入的信息,可能比古人一辈子摄入的信息还要多。可当一切信息只是流经我们,而无法作用于我们,结果是什么?
越来越多的人干脆将所思、所想、所渴望交给算法,于是看似主动的选择成了被选择,人也随之成了能从环境中预测出的、被身处环境所决定的参数的集合体。
当信息带来熵增,也带来人所无法承受的信息之重,我们反而更需要断连。
跳出茧房,才能看见大海茫茫。
怎么跳呢?在《弱关联》这部游记式随笔作品中,东浩纪基于美国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提出的“强纽带”(稳定且高频互动的关系)和“弱纽带”(如与网友、陌生人的关系)这对概念,回顾了自己多年来在中国台湾、印度、奥斯威辛、切尔诺贝利、韩国、泰国等地旅行的经历和感受,给出了一种似乎与我们的直觉相反的观察——为了弱纽带能变得更强,更要暴露在弱纽带之下。
目录
在“活人微死”成为现代人普遍精神状态的背景下,东浩纪的观察有一种值得一试的天真。
比如你一定在小红书平台上见过这个头像,与之相配的昵称,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叫momo。
它们最初是平台注册时默认的头像和昵称,如今已成为匿名的象征,反映出用户在潜意识中对算法和信息的拒绝——成为momo,就意味着在算法推荐的平台上,打开了一个去身份、反标签、无环境的漫游盲盒。
通过成为momo,我们得以用弱关联不断为强网络注入“噪音”——不是激进地脱离原有的生活,而是有意识地制造“噪音”,从而打破算法为我们编织的舒适区,用一种新的“检索词”重新组织信息、欲望和可能性。可以说,当下正在流行的“momo行动”,正是东浩纪早在十多年前就倡导的“弱关联”思想的一种实践。
实拍图
彼时的他已经感知到了互联网是一场体力较量的消耗战,一种“被牢牢禁锢在‘强纽带’之中的状态”,因此东浩纪认为,“只要你还在原地,网络所能带来的变化也只是强化你已有的认知”。为了突破这一框架,他给出的实现弱关联的终极方式是:去旅行!
02
成为观光客:
如何呢?又能怎?
去旅行吧!不过不要像个“村民”一样一直在原地打转,也不用像个“旅人”那样总是长途跋涉,如同“躺”和“卷”之间还有仰卧起坐,我们也可以穿梭于强纽带与弱关联之间,就做个心安理得的“观光客”!
在东浩纪看来,轻浮的旅途也好过没有接触。即便只是触摸一下表层,只要“去”了某个地方,有时就会给我们带来决定性的体验。即便只是看似轻微地和陌生人对视、擦肩、短暂交谈,也有可能为我们的生活注入新的检索词。正因为观光客意味着轻浮、无需负责,我们才能凭借这一身份打开局面、做成事情。
这一结论源于东浩纪学生时期前往奥斯威辛集中营参观时的观光客体验:当时的他既没有雇用特别的导游,也没有与当地居民交流。即便如此,他实地参观的感受还是比读了几十本关于奥斯威辛的书的感受更为强烈。
内文
这份感受,一直被完整地保存到了东日本大地震后,彼时没有人会想到,这份观光客的体验,可能成为东浩纪关心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的起点。如同欧洲知识分子曾经尽力地想把奥斯威辛这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体验”用语言表达出来一样,东浩纪感到日本也有把核电站事故表达出来的责任,这最终促成了东浩纪将福岛第一核电站也“观光地化”的提案。
东浩纪在《弱关联》中所提出的“观光地化”,其实也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如今大火的“特种兵出行”和“打卡式旅游”的预判:正是因为世界各地都在“观光地化”,我们才有了生产“毛坯人生精装朋友圈”的条件。
内文
在东浩纪看来,旅行不是为了接触更多信息,而是为了邂逅更多对特定信息的欲望;不是为了从被网络环境规定的世界“回到”所谓“现实世界”,而是为了“更深地潜入”网络空间。即便是以观光客的身份出行,我们也在其中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感情,这份付出正是实地旅行区别于网络检索的本质,也是虚拟现实无法取代现实体验的关键。换句话说,在信息无远弗届的今天,无法复制的只有旅行。
那么,如何以“观光客”的身份开始一场旅行呢?
“观光客的五点心得”
1、不要惧怕不负责任:“游走在多个团体之间,适当保持距离。”
2、委身于偶然:“与其思考统计最优,不如将自己置于机会之中。”
3、不要考虑成功还是失败:“人生本身是没有失败可言的,因为根本没有衡量成败的标准。”
4、事先联网
5、但是,要无视:“连接网络,但要切断人际关系。”
虽然是旅行心得,但东浩纪观光的方法某种程度上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人生的活法:做自己人生的观光客,一切行为都在于体验。也无需用计划、路线和最优解来规避必然出现的“偶然”,因为人生本身,就是一次没有Plan B的旅行。
03
文字版宫崎骏:
用旅行的方式打开人生
这是东浩纪首次尝试写作这种“以对哲学、评论等基本无兴趣的读者为假想阅读对象的书”,他为此想象出的阅读场景甚至是“在酒局上听别人讲人生论的心情来轻松地阅读”。因此与东浩纪其他作品不同,这本书少了许多难懂的哲学概念,多了不少切身的经验感受,语言简洁,行文流畅,有“四两拨千斤”的筋骨,读来就像观光指南一样轻松。
实拍图
但好读并不意味着内容的空洞,作为与哲学和评论打了半辈子甚至更久交道的人,东浩纪作为学者固有的思考逻辑如同骨血,以隐而不显的方式出现在字里行间;相关和必要的概念和理论也没那么容易被抛却,好在引用和解释都有点到为止的轻盈感。
在书中,你会看到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也能理解雅克·德里达的哲学关键词。
卢梭主张社会契约的依据并不是理性的判断,而是动物性的情感——人在目睹他人的苦难时,会自然地产生“怜悯”,从而聚集成群形成社会。基于此,东浩纪得出了“在人类无法共享信息的当下,共享‘物’是全球化的希望所在”的结论,而旅行正是接触新的“物”、产生新的情感与欲望的途径。
内文
德里达质疑语言其实并不可靠,因为文本可以根据其解释方式的不同引申出任何意义。基于此,东浩纪认为时间和经验等“语言之外的”“物理性存在”是重要的,而世界同质化会带来弱纽带、弱现实,为观光客提供不负责任地将弱纽带遍布世界各地的条件。这样,全球化就不会只是一场终将会醒来的幻梦。
还有更多的社会学和哲学线索潜藏在书中其他的角落。所以阅读这本书本身,就像是一场解锁检索词的旅行。华东政法大学文伯书院教授杜素娟因其“用谈旅行的方式谈人生”而将其视为“一本聪明的书”。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毛尖甚至将东浩纪称之为“天才”,将其用肉身打开世界的方式形容为“文字版的宫崎骏”,认为“这本旅行随笔有轻小说加萌哲学加后理论的质地”。
梁永安、刘擎、杜素娟、毛尖 联合推荐
总之,这并不是一本容易定位的书,它关于旅行,也关乎人生;它不以哲学启蒙为写作目的,却邀请我们走上哲学的小径,在东浩纪特有的知识形态和思考逻辑中,在他人的思想或感情里,获得“作为观光的读书”的哲学体验:
既不悲观,也不礼赞,而是在现有道路的交汇处开辟第三条道路;既不需要过分认真的道德主义,也不需要过于不负责任的享乐主义,而是在怜悯中去爱他者;既不是改变社会,也不是改变自己,而是从我们所处的环境或场所出发,获得与现在不同的思维路径或生活方式。
不出意外的话,在体验的过程中,你一定会获得自由,如同旅行所带给我们的那样。
预祝阅读愉快,旅途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