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绣的灵动透露着江南水乡的温婉,蜀绣的明快展现着四川地域的热烈,金丝银线在现代光影中流转,匠心文化在一针一线中传承……嫁衣作为一个民族最古老的图腾和象征符号,是文化基因的鲜活载体。
在西式婚纱占据主流的婚服市场上,如何让中式嫁衣中的文化基因不被淹没?坐落在M50创意园巷弄里的“月白中式嫁衣”非遗小店(以下简称“月白”),用一件件流光溢彩的中式嫁衣给出了极具生命力的答案。
贯穿在信念中的创办初心
“在婚礼场景中,看到更多的是西式婚纱,我就一直在想,我们的传统嫁衣也很美,为什么没人做呢?”月白的主理人廖秋婷、徐孜夫妇都是服装设计专业出身,对传统非遗技艺有着浓厚的兴趣。
2004年,徐孜赴北京求学时,被北京浓郁的传统文化痕迹深深吸引。他多次往返故宫、博物馆,感受着建筑和展品上的色彩、纹样、图案等隐藏着的千年韵律之美。直到一次,他看见了奶奶的传统嫁衣,嫁衣历经岁月仍色彩明艳、面料细滑、刺绣精细,更让他决心将这些充满灵性的传统图案与技艺,转化为艺术语言植入中式嫁衣,“为别人做嫁衣”从此成为他所追求的事业。“缔月下之盟,履白头之约”这句闪过徐孜脑海的话,最终成了品牌的名字:月白。
“开设月白也是希望更多的人能看到中式非遗技艺的魅力,感受中式审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据廖秋婷介绍,2012年,月白店铺正式开设,填补了当时中式嫁衣定制领域的空白,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传承与复兴中式传统嫁衣文化的初心。
藏在嫁衣里的非遗传承
为提高中式嫁衣所涉及非遗技艺的保纯度,廖秋婷和徐孜深入各大非遗之乡,寻觅绣娘、追寻文化踪迹、刺激灵感的同时,他们也不断向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取经,系统学习非遗技艺。“传承,关键在人。”廖秋婷说,“文化需要有人去触摸、去延续。”如今,月白的团队拥有绣娘、设计师、成衣制作师傅等50余人,他们分工明确、技艺精湛,用专注守护着非遗的温度。
月白结合了顾绣、苏绣、蜀绣、上海旗袍手工缝制等多项非遗制作技艺。嫁衣上的纹样多以龙凤、祥云、蝙蝠、牡丹、水云纹、八宝纹等寓意“幸福”“富贵”“美好”的传统纹样为主。
近距离观赏一件件嫁衣,可以发现,许多图案是由多种颜色的丝线立体绘制而成:高光泽度、细腻度的进口金线辅以银线提亮、粉线增色,远看如“月光倾泻”“波光粼粼”,搭配上传统珠绣,更添一份精致。制作过程中,细节里的“讲究”更令人惊叹。好比常见的“盘扣”,便需经历截线、包浆、塑形等多道工序,硬扣的棱角、软扣的弧度暗合“宫韵匠心”。
穿在身上的文化自信
从材料、制式的选择,到绣纹的采用,再到服装版型的制作,设计师会根据客人的个人喜好、身型、气质、审美、需求等进行个性化定制。从纹样到配色,新郎的服饰皆与新娘嫁衣呼应,让“凤冠霞帔”的故事里,多了“并肩而立”的浪漫。
值得一提的是,月白的设计团队还会深入挖掘新人之间特有的故事和情感,亦或是他们婚礼现场的独有氛围,通过设计的语言将相关特有元素表达、呈现在嫁衣上,让嫁衣成为两个人共同拥有的无价之宝。
“念旧而不守旧”是月白的发展原则之一。随着新国风的兴起,月白与时俱进,勇于突破、创新,不厌其烦地在实践中寻找着时代与传统手工技艺的平衡点。“90、00后的想法比较新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设计灵感。比如在真丝、绸缎等原材料上加入蕾丝等法式元素,珍珠、亮片等网红元素。”廖秋婷表示。
为了赋予传统手工技艺、纹样新的活力和生命,月白将东方平面裁剪和西方立体裁剪融合并进行创新设计,让原笔直的版型变为更能扬长避短、展示身型的收腰版型等,既保留传统端庄,又符合现代审美意识,推动创新与传承相辅相成。
如今,月白不仅成为明星新娘力捧的中式嫁衣品牌,还荣获了“匠心嫁衣品牌”等多项殊荣,登上了云南卫视大型民族服饰文化季播节目《丝路云裳·穿在身上的艺术》,领军中式嫁衣高定领域,成为“文化自信”的注脚。
月白,用一针一线将传统绣进现代,用一件嫁衣让文化活在当下,看到新人穿我们设计的嫁衣,会有成就感,自己也会感到幸福。在廖秋婷看来,那些缝进衣料里的千年匠心,正以更鲜活的姿态,续写属于这个时代的“中式浪漫”。
记者:普陀区融媒体中心长寿分中心
编辑:吴兴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