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知#
王梅的汉服店开进网红街那天,隔壁潮牌店老板撇着嘴说:"这宽袍大袖的,能有人买?"
三年后的今天,她正蹲在店门口,给个高鼻梁老外系玉带。那哥们儿穿件改良版唐圆领袍,腰间的蹀躞带挂着玉佩叮当作响,却死活扣不上最后一格——老外最近练中国功夫练得太猛,腰围比上周粗了两寸。
"老祖宗设计这衣服时,哪想到洋人能把自己练得跟鲁智深似的。"王梅边说边掏出剪刀,在腰带内侧加了块魔术贴。这是她第17次给外国顾客改衣服,从改短马面裙的裙摆到放宽箭袖的袖口,现在店里的裁缝师傅闭着眼都能搞定"中西合璧"款。
国潮这股风,刮起来比台风还猛。王梅记得最早火的是那批印着"李宁"的运动服,她闺女抢了件"中国李宁"卫衣,穿去学校被三个同学追着要链接。后来更邪乎,故宫文创把千里江山图印在帆布鞋上,老太太跳广场舞都穿;博物馆把唐三彩骆驼做成背包挂饰,小学生书包上晃悠着俩骆驼脑袋。
最让她觉得魔幻的是去年时装周。有个设计师把青花瓷片缝在西装上,模特走台步时叮当作响,跟带了串风铃似的。结果台下老外举着手机狂拍,转头就有人托代购找王梅订同款——不是订西装,是订能挂在西装上的真瓷片,说要"最正宗的中国声音"。
胡同口修鞋的老张也瞅着眼热,把自己摆摊的帆布棚子换成了蓝印花布的,上面印着"修鞋也国潮"五个大字。有次给个穿汉服的姑娘修绣花鞋,愣是把鞋底换成了防滑的,说"老祖宗的手艺得跟上现代人的脚"。
王梅的店里现在多了个新规矩:试穿汉服的顾客,得先听她讲个老故事。比如穿明制袄裙的,她会说这盘扣叫"琵琶扣",跟杨贵妃弹的琵琶一个模样;穿唐制齐胸裙的,她就比划着说当年杨贵妃穿的比这还肥,转起圈来像朵大牡丹。
那天那个穿唐圆领袍的老外,临走时用生硬的中文说:"我喜欢这衣服,像......会说话的历史。"王梅乐了,指着他腰间晃悠的玉佩:"那你可得小心,这玉佩要是会说话,准得嫌你腰带系太紧。"
傍晚关店时,隔壁潮牌店老板拎着件印着水墨画的T恤过来:"王姐,帮看看这算不算国潮?"王梅瞅了眼,T恤上的山水画画得歪歪扭扭,却透着股机灵劲儿。
"算!"她拍着老板的肩膀,"老祖宗的审美啊,就像咱胡同里的老槐树,新枝长得再疯,根还在那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