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质感” 并非指画面必须刻画繁复细节,而是通过对材质特性的精准捕捉、光影关系的细腻处理,让观者能通过视觉 “感知” 到物体的触感 —— 是金属的冷硬、织物的柔软,还是陶瓷的温润。这种 “可触摸般的真实感”,需要兼顾观察逻辑与绘画技巧,最终实现 “形神兼备” 的质感表达。
画好质感的前提,是跳出 “复制外观” 的思维,先弄清楚 “质感由什么决定”。任何物体的质感,本质是材质本身的物理特性(如表面光滑度、纹理密度)与光线作用方式(如反光强度、阴影形态)共同作用的结果。
光滑材质(如陶瓷、金属、玻璃):表面平整,光线反射强且集中,会形成清晰的高光和锐利的阴影边缘。比如白瓷杯,杯口边缘可能有一条极亮的高光,杯身反射周围环境的颜色,底部阴影短而实。这些细节共同构成 “光滑” 的视觉信号。
粗糙材质(如麻布、岩石、树皮):表面凹凸不平,光线被散射,高光模糊且微弱,阴影柔和且有层次。比如粗麻桌布,不会有明显高光,但纤维的纹理会让光线在凹陷处形成细碎的暗部,凸起处形成柔和的亮部,整体呈现 “颗粒感”。
透明、半透明材质(如玻璃、水、薄纱):光线会穿透或部分穿透,表面有反光,内部有折射。比如装水的玻璃杯,杯壁边缘的光线会折射变形,水面可能有微弱反光,杯底因光线穿透而阴影较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