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在接触摄影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我该怎么玩好摄影?很少有人会想,如果对摄影理解不透,很容易掉进“被摄影玩”的误区,虽然这看上去好像是一句玩笑话,但却指出了摄影里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那究竟是拍摄者在驾驭摄影,还是拍摄者被摄影牵着走?这个问题对初学者而言,是一个绕不开的点,如果在这上面不清楚的话,那对后期的摄影学习是有很大障碍的。所以这篇文章就来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我们知道,摄影的本质,是拍摄者想法的表达,是拍摄者用来观看世界、传递情感的工具。但很多人在拍摄中却逐渐失去了方向,慢慢走入了炫耀器材、参数堆砌、模仿热门风格的误区,忘了摄影的核心是“表达”。这些问题具体来说,有如下表现:
一旦自己拍摄的效果不好,就嫌弃自己手中的拍摄器材,迷信“好器材=好照片”。其实,了解摄影的人都知道,拍摄器材只是辅助,并不是照片好坏的决定性因素。懂得构图和控光的人,即使用手机也能拍出很好的照片;而拍摄器材再好,若画面杂乱无章,那拍出来的依然是废片。要明白摄影的本质是“看”,是对画面的理解,而不是机械的堆叠相机参数。
从不考虑自己的拍摄想法与风格,模仿成瘾,失去自我。网络上某种风格火了,就马上跟风,比如高饱和的旅拍照、低对比的人像街拍、HDR风光片等。模仿本来没有什么问题,是学习的起点,但如果长期停留在模仿阶段,不思考不消化,导致拍摄失去方向,最终越拍越迷茫。还有很多人拍照的目的不是为了记录或表达想法感受,而是为追求曝光量和点赞数。这种“短期刺激”的机制确实会让人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但久而久之就会让人越来越浮躁,失去对画面内容的准确把握,使得拍照变成了“表演”。
要想真正走出这些容易“被摄影玩”的误区,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而要深入去了解它的成因。要避免唯器材论,遵从自己的拍摄需要,不要过度追求别人的认可,有自己的拍摄节奏。要想不被“摄影玩”,核心是回归摄影的本质,想法的表达。
具体来说,学会建立拍摄主题。 例如,一年四季拍同一棵树的变化、一条街的某一时间点的人流、家人的日常肖像等。这样的拍摄不仅让照片更具一致性,也能帮助拍摄者沉下心来观察生活。使得日常的拍摄从零散走向体系;控制频繁更换器材欲望 因为相机好坏不等于照片的优劣。在能力没有匹配前,不必急于更新拍摄器材。摄影真正的瓶颈,多数时候在于拍摄者的观察力和对画面理解力的不足。对多数人而言,一台半画幅相机+一支标准变焦镜头,就已足够完成90%的拍摄。
注重基础练习而非玩弄拍摄技巧 多学习摄影构图、光线、色彩方面的知识;多看多分析优秀的摄影作品。始终要记住拍摄技巧是为了实现拍摄想法服务的,而不是拍摄的做种目的。学会用照片讲故事 从“拍得清晰”“后期炫酷”走向“表达情绪”“传递内容”。比如:一张父母洗手做羹汤的画面,远比HDR的落日更具温度。摄影的最终目的是连接人与人,传递情感价值,而不是让人来评判的。设立长期的拍摄目标,因为真正的摄影不是几天、几个月就能速成的,它是需要长时间沉淀的。可以设立每年一个大主题、每月一个小目标,每拍完一组就进行总结:拍摄是否表达清楚?能否更进一步?
综上所述,摄影,不该是作秀,也不该是社交工具。它应该是拍摄者感知世界、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当拍摄者明白摄影是为自己服务,而不是为了博眼球;从模仿转向表达,从堆砌技巧转向讲故事;不再焦虑器材、不再痴迷别人的称赞,而是拿起相机就感到轻松自在,那才是真正地在玩摄影,而不是被摄影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