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正处于物资匮乏的时期,买粮用粮票、买布用布票是那个时代的特色。在穿衣方面,纯棉布料虽是主流,却存在不耐磨、易破的缺点,缝缝补补成了常态。就在此时,“的确良”如同一道光照进了百姓的生活,掀起了一场“穿衣革命”。
“的确良”最初从广东流行开来,有个形象又洋气的名字——“的确靓”,“靓”在粤语中是漂亮的意思,寓意穿上这种布料的衣服会变得更加时尚。然而,当这个名字传到北方,因气候差异和语言习惯,北方人觉得它并不“凉快”,便叫它“的确凉”。但穿久了大家发现,这面料压根不凉,夏天闷汗、冬天透风,反倒是“结实耐穿”的特点更突出,于是又改口叫“的确良”。在物资贫乏的年代,耐穿就是最大的“良”,这个名字也就成了全国统一的称呼。
“的确良”的走红并非偶然。与纯棉布料相比,它具有诸多优势。在色彩上,纯棉布料颜色单调,以黑、绿、蓝为主,而“的确良”可以染出不同的颜色与花样,让人眼前一亮。质地轻薄也是它的过人之处,服帖、挺括的手感免去了熨烫的烦恼。这些优越性使人们对它产生了极大的好感,甚至把它当作一种“小资情调”,成为年轻人争相追求的时尚。那时候,“的确良”衣物价格比纯棉制品高出很多,但丝毫不影响百姓对它的喜爱,耐穿耐磨、色彩鲜艳、不掉色、质地轻薄免熨烫,一系列优点足以让人忽视价格的不足。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的确良”的弊病也逐渐显现。它不吸汗、不透气,遇到出汗或者下雨,衣服就会像膏药一样粘在身上,十分难受。在南方炎热的气候下,夏天穿着“的确良”更是难以忍受;而在北方,由于气温低,“的确良”无法起到保暖作用,穿着会让人感到寒冷。此外,干燥天气时它容易产生静电,还易燃,在职业环境中穿着涤纶制服的人们面临很大困扰,这也限制了它在服装领域的应用。
与此同时,随着棉花逐渐增产,生产工艺不断进步,各种新型面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涤纶混纺布、丝绸、涤棉、牛津纺、绒布格等。人们的经济条件也越来越好,不再面临衣服短缺的现象,对穿着舒适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相比之下,纯棉制品以其舒适透气等优点重新受到人们的青睐。
但“的确良”并未真正消失,它只是换了个名字,以“聚酯纤维”(涤纶)的身份继续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如今的聚酯纤维经过技术改良,早已不是当年“粗糙硬挺”的模样。它不但透气吸汗,还有丝绸的光泽、棉布的手感,具有优异的抗皱性能、耐磨损、易清洗等优点,成为了许多高档服装的首选材料之一。除了服装行业,聚酯纤维还被广泛应用于家居用品的制作中,比如窗帘、床上用品等,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和舒适。
从“的确良”到聚酯纤维,变的是名字和工艺,不变的是面料背后中国人对“穿得暖、穿得美”的追求。它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以及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是一代人关于生活、时尚与追求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