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大力财经
作者 梁晓
编辑 魏力
当一款名为Labubu的潮玩手办在拍卖会上以百万天价成交时,整个市场沸腾了。泡泡玛特的股价应声飙涨,市值突破千亿港元大关。但在这场看似狂热的造富神话背后,一个尖锐的问题浮出水面:当潮玩的价格脱离了实物价值本身,究竟是消费升级的必然,还是资本收割的镰刀?
一、现象:一场由稀缺性编织的资本狂欢
Labubu的爆火并非偶然。这款由香港设计师龙家升创作的IP,凭借“潦草萌”的独特设计,精准击中了Z世代的审美G点。但真正推高其价格的,是泡泡玛特精心设计的“稀缺性游戏”:
· 限量发售:隐藏款概率低至1/144,拍卖款全球限量99体,人为制造供不应求;
· 联名溢价:与奢侈品、艺术家联名,将潮玩包装成“社交货币”;
· 二级市场炒作:得物、闲鱼等平台形成价格联盟,部分款式溢价超40倍。
这种模式让泡泡玛特赚得盆满钵满。2023年财报显示,其毛利率高达61.3%,远超传统制造业。而股价的飙升,更让早期投资者获得了数十倍回报。
二、争议:潮玩经济,是泡沫还是新消费范式?
支持者认为,潮玩是“情感经济”的具象化:
· Z世代的孤独经济:在原子化社会中,潮玩成为年轻人的情感寄托;
· 社交货币属性:稀缺款手办如同奢侈品,是圈层身份的象征;
· IP衍生价值:泡泡玛特正通过主题乐园、影视化拓展IP生命力。
但质疑声同样刺耳:
· 泡沫化风险:单个手办成本不足50元,却卖出天价,本质是“符号溢价”;
· 收割逻辑:通过饥饿营销制造焦虑,诱导非理性消费;
· 资本套现:大股东减持、机构投资者获利了结,留下散户接盘。
三、本质:潮玩≠收藏品,警惕“庞氏化”陷阱
与艺术品、古董等传统收藏品市场相比,潮玩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在价值基础上,传统收藏品依托的是历史与艺术价值,而潮玩则以工业化量产为特点。
在流动性方面,传统收藏品的流通主要依靠拍卖行和藏家网络,潮玩的流通则更多借助电商平台和黄牛党;在风险层面,传统收藏品面临的风险主要是真伪鉴定难题和保存过程中的损耗,潮玩的风险则体现在市场泡沫破裂以及 IP 过气上。
更危险的是,当潮玩价格脱离实体价值,其金融属性被过度放大时,可能演变为“击鼓传花”游戏:后入场者支付的天价,本质是为前者的溢价买单。
四、未来:泡泡玛特的挑战与破局
要打破“割韭菜”质疑,泡泡玛特需回答三个关键问题:
1. IP生命力:如何避免Labubu昙花一现?需持续孵化新IP,而非依赖单一爆款;
2. 全球化拓展:海外营收占比仅15%,需突破文化壁垒;
3. 第二曲线:主题乐园、数字藏品等新业务能否扛起增长大旗?
结语:潮玩不是原罪,但需警惕“泡沫化”
Labubu的天价神话,本质是“消费主义+资本运作”的合谋。对于投资者而言,需警惕将潮玩视为“稳赚不赔”的投机品;对于消费者,理性消费才是对抗资本镰刀的最好武器。
当潮玩的价格回归其文化价值本身,或许才是这个行业真正成熟的标志。毕竟,再精美的塑料小人,也承载不起整个资本市场的狂欢。
(原创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