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是王俊凯沿用多年的“蓝海之心”——自上而下由靛蓝过渡至冰白的定制话筒,字母“K”安静落在腰线;另一边是梓渝在贵阳音乐节首次亮相的“星渝色”麦克风,自下而上由紫蓝晕染到纯白,字母“Z”同样守在腰间。乍看之下,只是颜色对调、字母易位,却瞬间点燃饭圈“抄袭”与“借鉴”的拉锯战。
相似度究竟有多高?两支话筒的撞色逻辑、渐变方向、字母位置乃至水钻排布几乎呈镜像关系,区别仅在于色号的色相与饱和度。王俊凯粉丝亮出2019年演唱会现场图,证明自家话筒早已在万人场馆中接受检验;梓渝粉丝则甩出应援色“星渝色”的Pantone编号,强调紫蓝白渐变是粉丝票选结果,并非临时起意“copy”前辈。
然而,设计界的“像”与“抄”从来不是非黑即白。话筒作为功能性产品,外观专利往往聚焦于“整体视觉效果”与“创新特征点”。王俊凯话筒拥有独家渐变喷涂工艺与立体金属“K”字浮雕,属于商标与外观双重注册;梓渝方面若仅做了色相颠倒,而未在形状、比例或装饰元素上形成独立记忆点,便容易落入“实质性相似”区间。
更关键的是,话筒作为艺人舞台人格的延伸,其视觉锤功能与偶像IP深度绑定,观众天然会将“看见话筒=想起艺人”。当两支话筒在第一眼即触发“王俊凯既视感”,无论主观意图如何,客观上已造成品牌混淆。
粉丝经济时代,应援色、专属话筒、个人LOGO早已成为流量矩阵里的“视觉锚点”。王俊凯的蓝色话筒伴随帝国少年走过七年演唱会,是“蓝海”粉丝共同体的象征;梓渝作为上升期艺人,同样需要一把可迅速被识别的“声音权杖”。问题在于,新人若想弯道超车,究竟是该“站在巨人肩膀”还是“另起一座山峰”?当“致敬”与“借势”的边界被稀释,原创力就被稀释成了流量博弈的筹码。
跳出饭圈视角,这场争议其实给所有内娱艺人敲响警钟个人IP如何与工业设计共生?答案或许不是“不能撞色”,而是“必须撞出差异”。梓渝若想真正摆脱“翻版王俊凯”的质疑,下一步不妨把“小鱼跃星河”的故事做成可拆卸浮雕,或把应援色渐变改成“鱼鳞式像素化”,让符号拥有独家叙事,而非仅仅更换色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