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燕|千锤百炼钢铁之花

王云燕|千锤百炼钢铁之花

苏州样,广东匠

自古苏州便如清雅墨画,构思清丽奇巧,灵气蕴藉于纹饰间,仿佛江南烟雨都凝成了器物的风骨。

姑苏城匠人手中一张薄纸图样,抵达南粤工坊,如同穿越时光的驿使。而广东匠人,则身怀金铁意志,刻刀游走如鱼,精工细凿,令铜铁仿佛也生出了呼吸的活气。案头,岭南匠人凝视苏式纹样,指尖微动间,一盏铜胎已在炉火中苏醒,悄然承接起千年流传的默契。这便是“苏州样,广东匠”的传奇。两地匠心遥相呼应,一纸轻描,一锤重落,方寸间早已是风雷激荡——苏样为魂,粤工作骨,共塑器物不朽之身。

千年技艺的薪火,今日仍在工坊里炽热传递。年轻的学徒屏息凝神,看师傅手腕轻转间,铜铁之上便绽开云水纹路;苏州的设计图稿,在广东匠人手中被赋予铜筋铁骨与灵魂。火种未熄,匠魂永续,古老智慧在刀尖与炉火中生生不息。

中华造物之精魂,正深藏于这“样”与“匠”的珠联璧合之中——一点巧思,千钧气力,熔铸成器物之上永恒的温度与气度。

全国手工艺品有京作、广作、苏作、晋作之分。苏州历史上就有“百工之城”的美誉,其手工艺门类繁杂,源远流长。官方统计的全国工艺美术11大类中,苏州竟有十大类,此中又细分3000余个品种,多项工艺名满全国或享有国际盛誉。2014年又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

苏州与北京有着天然的联系。自宋代以来,苏州手工业迅速发展,至明代中后期已空前发达,雕刻工艺更是技高一筹,受到了宫廷的青睐,为宫廷造办处输送了大量的优秀工匠和工艺精品。因此,故宫博物院的藏品中,有大量苏州制作和具有苏州风格的明清雕刻作品,其中就包括金属凿刻工艺。

《说文解字》载:“錾,小凿也;刻,雕刻也。”将抬凿和錾刻技法合于一体,便是金属凿刻工艺。金属凿刻全国各地都有,苏州金属凿刻以分工细致、做工精湛而誉满天下,苏州金属凿刻形式多样,有浮雕铜艺、有锤揲铜钵也有香炉器皿……苏州传统金属手工艺抬凿和錾刻,是金银细工中极其重要的技法,在全国享有重要地位。所谓“抬凿”就是将金属皮反面抬起,使正面起伏凸起来,再对抬起的部分进行修凿,使得花纹凸显出来。创作“抬凿”作品需要经过退火、描花、勾线、抬錾等多道工序。“錾刻”,是用小锤垂直敲击凿子,在金属表面上行走出现凹线条,组成图案。如此得到的凿刻画面层次丰富、线条细腻。

金属凿刻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苏州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手工艺之一,曾数次作为国宴礼器等走上世界舞台。苏州金属凿刻隶属于惊艳而低调的金属工艺门类。简单以金属为材料(包括金银铜铁锡)的手工艺品,技艺上总称为金属工艺。苏州传统金属工艺可分为十几个大类,最为人所知的包括锤揲、錾花、凿刻、雕镂、金银错、鎏金、表面处理等,还有多用在金银,首饰制作上的工艺,如镶嵌、包金、掐丝、花丝、炸珠、浇铸、劈花、雕金、烧蓝、点翠、珐琅等。

2011年,金属凿刻技艺入选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如今,金属凿刻技艺早已走出苏州,作品数次作为国宴礼器等走上世界舞台。

被人们称为苏作金属凿刻“活化石”的姚士荣,就是这个行业的佼佼者。他头衔众多,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金属凿刻”项目传承人,苏州市紧缺人才,现任苏州市东吴手工艺研究院院长,主持手工艺研究及非遗传承工作。他将毕生心血用于金属凿刻技艺的发展和传承,在传统手工艺的技艺基础上独创了一批风格独特的金属工艺品,根据丰富的经验,总结出了自己的实践理论。姚士荣创作的作品有抬屏、挂屏、立体铜雕、金银大作、编结熏香炉等,作品栩栩如生、精美绝伦。他创办的金属凿刻艺术研究工作室入选江苏省非遗保护单位。

姚士荣作品:《心经》

玻璃台上的匠心课

初夏的一个上午,我依约前往姚士荣的家,尚未踏入小区大门,手机已收到姚士荣的微信:“我在大门里的木亭子等您。”,并细致标注了从入口到木亭子的具体路线。我按照标注的路线走,原来这是小区的一个拐角处,有一个木结构亭子,是方便好找的地方。烈日当空,暑气蒸腾,这位以“苏州样”闻名遐迩的老匠人,今年80岁,已在闷热逼仄的角落静静守候多时。当他伸出温暖的手掌与我握手时,我发现汗珠已经悄然浸湿了他的额角,无声映照出姚士荣骨子里的质朴与待人的至诚。

姚士荣的家纤尘不染,客厅里那张玻璃台面的餐桌,光洁得能照见人影。他端来清茶,青瓷杯底轻叩玻璃,一声脆响,如冰泉滴落深潭,旋即漾开茶香。然而,这雅致的宁静未能持续多久。

“你看这里……”他话音未落,已从身旁抽出一张白纸铺在光洁的台面上。他直奔主题地开始了授课,“什么叫凿呢?什么叫雕呢?”碳素笔尖游走,沙沙声里,繁复精密的金属构件图样渐次显现,笔笔清晰。那些冷僻的术语——榫卯、錾刻、退火——从他口中流淌出来,带着金属般的质地,充满对传统手艺的深厚感情和专业认知。纸上的线条仿佛有了生命,在玻璃下延伸成一条通往古老技艺秘境的幽径。我乖乖坐在他的对面,像一个课堂上的好学生认真听讲。

他娓娓道来:苏州传统手工艺讲究细腻和文气,细腻是苏工特点。什么是“錾”呢?工序过程中没有东西掉下来的,一个点、 两个点……这个是“錾”。刻是有东西掉下来的。还有“推”“剁”“剔”,在“雕”的过程中“剔”,把金属弄平。把这些技艺统称为“锻”是错的,用锤击方法,使在可塑态状况下的金属工件具有形状和尺寸,并改变了它的物理性质,这个过程才叫“锻”。掐丝、花丝、累丝是金属线条变化工艺,这个又和之前说的那些工序不同。

突然,他起身转入内室。再出现时,双手捧着一块沉甸甸的金属板,那分量压得他臂膀微沉。他小心翼翼地将这凝聚着时光与火候的厚重温凉之物置于玻璃之上。“咚”的一声闷响,尽管他动作已极尽轻缓,那巨大的冲击力仍令脆弱的台板震颤嗡鸣。池熊的心陡然悬起,目光胶着在那不堪重负的玻璃与冷硬金属相接的致命点上,生怕下一瞬便是玉石俱焚的碎裂声。

姚士荣却浑然未觉。他的手指深情地抚过金属板粗粝的表面,那里镌刻着岁月与力道的密码。上面是一幅牡丹图,他的讲解愈发深入,每一个结构原理,每一次锻打火候的微妙,都如庖丁解牛般清晰呈现。他目光灼灼,穿透冰冷的金属,直抵其灵魂深处。那一刻,他全然沉浸,仿佛立誓要凿开我这门外汉懵懂的壁垒,将这深奥的锻打之秘、熔铸之魂,硬生生地“包教包会,包熟包甜”地塞进我的认知里。

玻璃台板映照着一位匠人忘我的执着——他正以倾囊相授的赤诚,乃至不惜以一方雅室为课堂,将沉甸甸的千年技艺火种,置于这摇摇欲坠的脆弱平台之上,执意传递。

辽代金器的民族色彩浓郁,但也反映出与汉文化融合的特点。金杯、花瓣形口、高足,通体器有花鸟纹饰,线条流畅极为细腻,杯体下面有荷叶浮雕,金杯采取锤揲造型,抬凿錾花,焊接分四道工序技法完成金杯,反映了当时游牧民族令人惊叹的草原文化。

元代金器制造与宋代差别不大,器物以陈设器和文房具较为常见。元代金器多用浮雕技法装饰,抬凿隐藏在錾刻、锤揲技法之中,故元代金器物棱角更为突兀。1959年,江苏省吴县(今吴县市)吕师孟墓出土“闻宣造”如意纹金盘。金盘通体恰如四个如意状云头重叠而成,轮廓如方似圆,如意纹饰凸起于浅盘之上。盘心由凸起的四个如意纹饰组成,盘内遍布阴刻缠枝花卉纹样。满盘云舒云卷,为元代金银艺术的巅峰之作,底有錾刻“闻宣造”工匠落款。闻宣是元代著名的金器工匠。

明代金器制品有壶、孟、碗等,是锤揲成型,錾刻纹饰。抬凿浮雕,当时明代喜用镶嵌工艺制作精美,同时大量使用掐丝工艺,尤以皇家制品最为精致。清代金器品种繁多,制造工艺较明代更为精湛。清代金银器古雅优美、精雕细琢,特别是富有宗教色的器物最为突出,除日常器皿宗教器物外,摆件也比较常见,且制作精良,造型典雅,工艺韵味极为浓郁。江苏省丰县沙河果园公社岳大队李卫墓出土的金凤冠,采取的金属工艺技法有抬凿、镂刻、錾刻、焊接、镶嵌等。冠面群凤嬉戏,彩云朵朵,其间点缀宝石、金牌,金牌浮雕“奉天诰命”四字,冠檐作海水牙图,二龙矫翱,与海水共托一象征太阳的宝石。

乾隆、嘉庆年间是苏州金银首饰兴旺时期。时有大小银楼104家,规模比较大的有天宝楼、老万年、悦来、恒孚。其中,恒孚银楼始创于嘉庆年间,原址在观前街东醋坊桥,距今已有近两百年历史。当时恒孚是银楼中第一,黄金从上海汇丰银行进货,成色足,制作花色多样化,有鼎、盘、杯、锁以及寿星、八仙。这些工艺品都是用锤垛、抬凿、錾刻多种手艺技法制作完成,浮雕纹饰必须用抬凿技艺来制作完成。

新中国成立后,金银由国家统一管理,1958年,苏州创办龙门金银制品厂,为城乡市民加工各种金银饰品,生意非常红火,继承金属工艺锤堞、抬凿、錾刻、镂刻等传统工艺。老艺人张鸿祥为南京博物馆仿制一具虎丘云岩塔寺出土的银质鎏金楠木椎箱,形制花纹一如原件,几乎乱真。后来苏州金属工艺厂成立了。

1988年,恒孚银楼落成,在苏州人民路上一展风采。那时高级工艺美术师赵雷以苏州园林题材设计出《虎丘胜景》《拙政园香艳》《留园》《狮子林》四幅银质摆件,由技术高超的卢建蓉师傅利用抬凿、锤揲加工边框,中央用錾刻技法刻画出四幅春夏秋冬园林的情趣,手工精致,造型、结构新颖。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我在饭盒上刻字,锤子上刻花,刀口五点、六点,虚笔就出来了。”姚士荣笑着对我说。姚士荣家族四代从事金属工艺,父亲师承家族长辈学习技艺,对他的要求非常严格。

银火淬金:银匠血脉

姚士荣摩挲着一顶银光流淌的满月帽。帽顶是纯银镀金的缠枝莲纹,历经八十载光阴依然铮然有声;帽体是缎面上盘旋的万字图案和铜钱图案,丝线在岁月里沉淀出温润光泽。“这是1945年我满月时,父亲打的银顶,母亲绣的帽身。”他的指尖拂过细密针脚,金属的冷冽与织物的柔软在掌中交融,恰似他血脉里奔流的手艺基因。

1915年,吴江北厍的春水涨满河浜时,属兔的姚指南降生在叮当作响的银匠世家。乡邻唤他“刘海”,这名号如同银锭上的戳记,烙进他的人生。十二岁少年跟随叔父姚桂福学艺,锤凿声成了他的启蒙书。出师后,上海滩的求天宝银楼里多了一双飞梭走线的手。黄浦江的汽笛声里,年轻的银匠与上海姑娘张杏妹缔结良缘——她的父亲是沪上名噪一时的铜匠,紫铜在他手中能化作游龙惊凤。

成家后的姚指南携妻返回吴江黎里,一方“姚记银楼”的匾额在小镇挂起。张杏妹的绣绷支在临窗光下,银匠的錾刻声与绣娘的劈线声此起彼伏,金银丝线与五彩绣线在空气中交织。1937年烽火骤燃,全家八口仓皇逃回北厍梅墩。硝烟吞噬了归途,外公、外婆与大舅相继离世,五个幸存者就此扎根水乡。1945年农历五月初三,姚家第三代长子降生黎里。算命先生批他五行缺水,遂取名“姚池云”。满月宴上,父亲亲手錾出银镀金帽顶,母亲飞针走线绣成百子嬉春帽体。这顶凝聚双绝技艺的帽子,后来被苏州刺绣研究所所长、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娥英捧在手中,连声赞叹针法之精妙。

炉火在幽暗处幽幽跳跃,炽热的暗红舔舐着周遭的阴翳。父亲的身影俯向铁砧,锤声叮当,一声接一声,敲碎寂静,也敲入姚池要童年沉静的梦。那节奏仿佛早已刻在血脉里,锤子起落,火星迸溅,每一次击打都像在唤醒沉睡的家族记忆,又似在锻打小孩子懵懂初开的心窍。这声响,是祖父的祖父留在这方寸铁砧之上的魂灵低语,穿越了四代人的指尖,最终落进姚池云凝视的眼眸深处。

童年姚池云的脾气如未淬火的生铁,暴烈易折。入学时父亲为他更名“池熊”,冀望如熊之沉雄。出身于银匠世家,姚士荣从小就喜欢画图、雕刻、印章、剪纸等,对家传的金属抬凿技艺更是兴趣十足。在建新小学的课桌下,他总藏着一块软铝片。先生讲“鱼戏莲叶”,他便在铝饭盒上刻出摇曳的莲蓬;习字描红时,牡丹纹样已在他刀尖绽放。放学后银楼的光影里,他痴看父亲运锤——小锤落点如雨,大锤跟进如雷,金片在锤揲间延展成蝉翼。最迷人是“抬凿”:錾刀斜立,金屑飞溅处,缠枝纹从平面里浮雕般立起。

家中的长辈们总爱说:这手艺,池熊哪里是学来的?分明是日复一日,看熟的。彼时池熊尚年幼,只知盘踞在角落,眼珠乌亮,瞳孔里映着炉火、钳子和父亲起伏的臂膀,也映着金属在重锤之下驯服、延展、变幻出奇异而坚硬的轮廓。锤音铿锵,仿佛一种无言而深沉的召唤,引着池熊的目光在火星飞溅的弧线里痴迷追逐。那些冷硬的铜铁,在父辈手中竟如面团般柔软,被赋予呼吸与筋骨——观看本身,竟成了最初始的浸染与承袭。池熊小小的魂灵,便在这叮叮当当的韵律里,悄然开凿出属于自己的匠意之渠。

四年级时举家迁苏州,池熊转入喜耕中心小学。毕业考入旧学前苏州第九中学,继而升入第六中学。高中毕业那年,“文革”风暴席卷而来,南京艺术学院的大门在他眼前轰然关闭。少年将画笔换成刻刀。一段竹筒在他手中蜕变为振翅金凤:凤首昂然向天,尾羽层叠如云,每一片羽毛都带着竹肌的天然纹理。这件《丹凤朝阳》在平江区工艺展上夺得金奖。另一次,他的水粉画《绿化祖国》被刊于《苏州日报》,油墨香里藏着少年心事——画中伸展的新枝,何尝不是他对艺术生命的渴望?

青春的热血在时代浪潮里翻涌。他再次郑重更名:“士荣”——愿如士兵般刚勇,求生命之荣光。这名字是宣示,更是对匠心的承诺。在父亲日渐苍老却依然稳健的锤音里,在母亲灯下细密如春雨的刺绣中,士荣触摸到传承的密钥:技艺是骨,心性是魂。当金属在火中淬炼,当竹木在刀下重生,他听见祖先的叮咛穿越时空而来——所谓匠心,是在命运的铁砧上,将自己锻打成器。

姚士荣师徒参加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金色之光金属工艺展

流金岁月

苏州模具制造中心的车间里,姚士荣正紧握着锉刀。汗珠顺着下颌滴在钢件上,瞬间蒸腾成白烟。父亲站在三步开外,目光如炬:“一平方厘米的面积,差一丝都不行!”这是20世纪70年代,青年姚士荣正经历着严苛到近乎残酷的工匠启蒙。

待到池熊真正执起父辈的沉甸甸的铁锤时,方才惊觉,那锤柄上,早已深深烙下了池熊手掌的印记,仿佛血脉悄然延伸至此。

当同龄人还在迷茫时,姚士荣的人生已被父亲精准锻打:

每日重复钳工基本功——锯、凿、磨,高强度训练令人精疲力尽,也磨炼了他的钢铁意志;半年后,他能将8厘米直径的工具钢精准锯断,在一平方厘米的钢面上锉出镜面效果;后来他拿了双料冠军,全厂机械制图理论考试夺魁,钳工基本功大赛摘银。

这份淬火般的坚韧,使他成为全厂仅3%的调资晋升者。领导看中这棵苗子,决定让他转攻模具雕刻——此前数位学徒均在此折戟。凭借父亲的基因加持与自身苦修,姚士荣仅用半年便独立操刀。当厂里模具雕刻告急时,他更肩负起培养五位技校毕业生的重任。

为解生产困局,厂方将部分花纹模具外包至上海精艺雕刻模具厂。姚士荣主动请缨跟单,在沪上大师的车间里,他如海绵般汲取技艺精髓。上海老师傅的熏香炉在窗边吐纳晨光。鼓形炉身上,两条蟠龙在云纹间夺珠,龙身鳞片分明凸起,细看却是正面錾刻出的幻象。“妙在虚实相生。”姚士荣指尖轻抚龙脊。这尊凝聚锤揲、抬凿、錾刻、镂空四艺的香炉,从设计到完工竟未假他人之手。老匠人佝偻的背影与腾跃的游龙叠映在铜胎上,仿佛手艺的魂魄在金属里重生。

电大徐老师惜才,引荐他赴常州“模具雕刻之乡”马杭村取经。技术科长恽老师敞开车间大门,琳琅满目的工艺令他豁然开朗。归家后,父子俩彻夜探讨,金属艺术的认知从此脱胎换骨。进入苏州模具制造中心工作后,姚士荣如鱼得水,刻苦钻研。

命运将苏州模具制造中心与苏州金属工艺厂紧密相连。后者作为恒孚银楼的生产基地,急需精密模具支持。姚士荣带领的六人雕刻组成了救星。更巧的是,金属工艺厂领导多是他的校友。技艺精湛的他逐渐成为攻坚核心,连厂里顶尖匠师苏佳元都与他惺惺相惜。在父亲栽培、单位培养与个人求索的三重淬炼下,姚士荣的技艺突飞猛进。

苏州老城区的巷弄深处,七旬的任师傅正俯身在铜皮上运凿。0.6毫米厚的68黄铜在他掌中柔若绸缎,錾尖游走处,松枝遒劲,鹤羽翩然。最令人惊叹的是留白处——竟寻不到半点锤凿痕迹,光洁如初轧的铜板。“这叫‘无影凿’。”旁观的姚士荣低声感叹,“留白比浮雕更考功力,铜皮绷得不够挺,就露了怯。”

革新者的荣光

姚士荣的匠心不止于传承:他搞技术革命,改革轧花机工装夹具,精确计算剪板材料,年均为厂节约大量金属带材;他首创“手工阴模→千吨压机紫铜阳模→电脉冲复制阴模”技术,将传统需几月的雕工时长压缩至几小时;他研发“凸模电镀铜层”技术,解决阴阳模配合开裂难题。这些未被申报专利的革新,默默为集体创造着财富。提及此,老人眼中仍闪着光:“人生没虚度,活着就要做有意义的事。”

业余时间,姚士荣的身影活跃于吴江北厍金字招牌金属工艺厂。改革开放初期,他带着徒弟们以传统抬凿技法制作龙虎纹饰。艺术追求上,他远赴寒山寺采风,创作出红木框双面插屏:一面精凿“和合二仙”人物,一面錾刻张继《枫桥夜泊》。这件熔铸文人情怀与金属美学的杰作获国家级银奖,被虎丘民俗博物馆收藏。此后,“牡丹”系列展现中国力量,“荷花”系列传递民族精神,成为他艺术宇宙的双子星。

当订单如潮水般涌来,手工的堤坝轰然坍塌。雕花匠人跟不上冲床节奏,焊接师傅疲于奔命。恒孚银楼的老字号招牌在改制浪潮中黯然坠落,老师傅们散至金属厂的流水线。锤揲的只管锤揲,抬凿的专事抬凿,昔日贯通全艺的大匠成了流水线上的精密零件。姚士荣在模具车间遇见恒孚旧友时,对方正拿着游标卡尺测量齿轮:“你说,把抬凿的力道编成程序代码,机器能学会呼吸吗?”

哲匠的境界

55岁内退后,姚士荣一门心思钻进金属凿刻天地,技艺已是登峰造极。数十年金属生涯,姚士荣总结出独特工艺哲学:“金属抬凿,非加非减。如千次锤击,重量不变而质地蜕变;似万物生长,量变累积终至质变飞跃。”

他将苏州金属工艺分解为精密“齿轮”:抬凿、锤揲、錾花、刻花、堆花、雕刻环环相扣。他创立的研究工作室成为传承中枢。2012年10月,当选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的姚士荣倍感责任重大——放眼全国,能统御金属凿刻全流程者已凤毛麟角。

在工作室满墙的工具前,姚士荣经常抚摸着父亲传下的錾刀:“师父说,技艺重要,人品更重要。”案头那尊荷花纹银洗,瓣脉间流淌着水的柔韧与钢的骨气。这恰是匠人的隐喻——当万千锤点落于方寸,当冰冷金属被赋予体温,真正的传承,永远在铁砧与人心共振的刹那间完成。

岁月在铁砧上被锤薄、拉长,若论起“学龄”,竟已悄然迫近七十年——池熊的生命与这金属的光泽、铿锵之声,几乎一同呼吸,一同生长。父亲是引路人,而引路人的背后,又立着他那位沉默寡言的叔叔,铁砧冰冷,却比人更长寿,它默默见证着从叔公的沉稳,到父亲的精进,再到池熊手上初生牛犊的力道。锤柄无言,却在掌心磨出沟壑,如同家谱上蜿蜒的刻痕。四代人的心血与时光,便在这方寸之地无声传递、叠加,最终沉淀为一种无需言传的厚重。

姚士荣作品:《金猴》,抬凿技艺掛屏

作品《鸟语花香》

盛开的牡丹丛中,两只白头翁比翼而来。一幅用榔头、凿子在铜皮上足足敲了800余万锤、历时半年多才完工的金属抬凿技艺作品《鸟语花香》,即使姚士荣只给我看了照片,都让我感受到了千锤百炼的魅力。

《鸟语花香》是他创作的最大单幅的金属凿刻作品。作品长1.3米、宽0.6米,重7公斤。在厚度只有1毫米的紫铜铜皮上,有8朵盛开的牡丹花,两只欢快起舞的白头翁鸟。鸟的长度约为14厘米,翅膀展开最宽处达到14厘米,画面凸显最高处超过1厘米,栩栩如生充满立体感。

《鸟语花香》蓝本采用中国画白描艺术,笔触细腻,每只白头翁鸟身上的细羽毛有上千根,翅膀上的羽毛也有数百根,全凭手下感觉錾出来。绿豆般大小的鸟眼长5毫米宽4毫米,就连直径只有1毫米的瞳孔,以及双眼皮,姚士荣也全部敲出来,“光白头翁鸟的一只眼睛就用榔头凿子敲了30多下。”姚士荣介绍说,牡丹花的每片叶子,都要将纵横交错的叶脉敲出来。最大的一朵牡丹有6片叶子,为将纤细的叶脉精准表现出来,姚士荣用尖头凿子,一点点錾出线条,一片叶片要敲上一个多小时。一天最多要敲五六个小时,半年多才完成。

姚士荣创作的《古铜盘》十分别致,铜面墨翠浓郁,有夏商之古色,图案古朴典雅,夺汉唐之华美。有真龙盘旋,四肢遒劲有力,有鸾凤和鸣,翱翔九天之上,极尽华贵之姿。

金属凿刻传承使命

玻璃茶杯不大,三口两口我就喝完了一杯,于是我便一次次去厨房找热水瓶倒水,后来干脆把热水瓶抱到了客厅的玻璃台面上。姚士荣抿了一口茶,欣慰地说道:“我的徒弟都很有出息,我在外地有很多徒弟、徒孙。”

作为金属凿刻大师,姚士荣不仅在金属凿刻艺术上造诣颇深,在青年培养与文化传承上更是不遗余力。他创办了苏州市金属凿刻艺术研究工作室与苏州金属凿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把自己的实际经验和理论知识传授给新一辈,吸引了无数青年人才投入到金属凿刻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中来。截至2024年,通过传承基地培养肖会东、宴豪等15位徒弟,其中多人作品入选省级工艺展。

“成立金属凿刻艺术研究工作室,就是想把这门吃透了的技艺传下去。”他语气沉静却字字千钧,“传承这条路,单打独斗走不远。”

姚士荣比任何人都清楚传承的艰辛。早年在某模具制造中心任职时,他曾亲手培养过五位徒弟。在单位系统支持下,徒弟们系统掌握了雕刻技艺。“那时有场地、有资源、有保障,”他回忆道。然而时光流转,五位弟子如今皆已退休,最年长者已72岁。这让他深刻意识到:传统工艺的存续,需要超越个体生命的制度性托举。

怀着这份紧迫感,姚士荣在退休后开启了更宏大的传承布局。他在苏州及周边地区精心培育了两处非遗传承基地。

张家港基地:落户幸运金属工艺品有限公司,将传统凿刻技艺融入现代金属工艺品生产链;吴江基地:扎根一境金属艺术品有限公司,专注于艺术性与工艺深度的探索。年逾古稀的他定期驱车往返两地,现场示范、破解技术难题、把关作品质量,那里是他亲自授艺的核心道场。

令人惊叹的是,姚士荣的传承谱系早已突破地域界限:

最远的星火:台湾青年跨海而来,云南昆明的手艺人千里奔赴——那里是著名的“新华村金银器之乡”;最高的学府:博士、硕士研究生带着学术视角叩响工作室木门;艺术的殿堂:中国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的本科生在此锤炼手上功夫;异域的求索:意大利留学生被东方金属之美吸引,执意拜师;新生的力量:多位出师弟子已在各地建立个人工作室,让凿刻技艺星火燎原。

姚士荣经常去多家苏州市大专院校讲解技艺历史。姚士荣深知技艺传承不能仅依赖于口传心授,他伏案笔耕,撰写了多篇学术论文,为传承金属凿刻艺术总结了一批宝贵的文字记录。随着年龄的增大,姚士荣感到传承的危机,希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发展和传承金属凿刻、弘扬民族文化贡献力量。这些文字深入剖析金属凿刻的工艺精髓、美学特质与历史流变,为这门古老技艺构建起系统的理论框架,成为后人研习不可绕过的学术路标。

2022年9月25日上午,张家港博物馆的“金色之光2022年长江流域非遗金属工艺主题展”的展区内,嘉宾云集,“传承精湛技艺,绽放金色之光”黄建良拜抬凿錾刻名家姚士荣为师的拜师仪式正在这里举行。

长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其中的金属锻制和制作工艺精彩绝伦、光彩夺目,是长江流域人民智慧、情感、审美和创造的结晶,也是长江文化的优秀代表。这次展览展出了沿江13省区市的179件(套)展品,其中包括18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67件(套)展品和15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63件(套)展品,全面、立体、多方位地展示长江文化善于吸纳、融合、创新的特质。作品,姚士荣和他弟子们创作的《金猴吉祥》挂屏、《中国梦·和为贵》桌屏、唐寅诗白铜刻字墨盒等34件作品作为张家港本土的参展。

在苏州城北的工作室内,七旬老人姚士荣的锤音从未停歇。每一次锤落,都砸在时光的砧上,金属延展,生命亦随之延展;那火苗,便是永不熄灭的传承之火,在幽暗里,固执地映亮着前程。

姚士荣作品:《中国梦·和为贵》桌屏

转场去徒弟工作室

附近不远,就有徒弟的工坊,姚士荣带我去实地看看,于是,我们的非遗课堂也就转场了。老人轻盈的脚步竟比我还要矫健,令人羡慕。

开车的路上,我们攀谈起来,在他心中,真正的传承绝非刻板复刻。“传承是继承古法中的精华和精神,内核是‘讲究实用性’。有市场,有真实的需求,手艺才能活下去,传下去。否则,再好的非遗也只是博物馆里的标本。”他热切地说道。

金属凿刻需要让更多人了解、接触、熟悉,更需要传承。确实有来自四面八方的人来学习錾刻技艺,但是收入室弟子他还是相当谨慎的。“现在年轻人做传统手工艺也会加入新的东西,不适应现代生活的东西,会被自然淘汰。现代生活需要嫁接传统工艺和当代产品。”我回应道。

在非遗保护浪潮席卷全国的当下,这位与金属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师傅姚士荣,对传统工艺的传承有着清醒而独特的见解:“太古老的东西不用照搬制作。传统古法记录在书本里面,偶尔把玩一下是可以的,但是纯粹使用古法,我认为没有意思,现在工艺先进,硅胶模具也能做好东西,这个才有传承的价值。传承应该是继承古法中的精华和精神,讲究实用性,有市场有需求才能被传承。”

姚士荣说,“非遗一定要在传统工艺上做创新,比如我的作品把四大才子的作品刻在墨盒里面,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这是非遗应该走的道路。这件作品现在还没做完,里面还要用丝绵、砚片,实现墨水和砚台结合。这款砚台冬天放在火上烤一下就能用,仿古不是作假,用黄铜去仿照青铜、紫铜那是作假,但是优秀的仿古作品是模仿古人最优良的工艺。宣德炉在民国就是传统古法做的,不用化学药剂。天津宣德炉展览上出现过很多优秀的作品,这个是见真功夫的,即使不对外保密,外面的人也试验不出来。”

在机器轰鸣与手工敲击的交响中,姚士荣的观点透露出金属工艺在当代的生存哲学:真正的传承并非泥古不化,而是让千年匠心在钢火淬炼中寻得实用之美与现代呼吸。那些恒孚银楼老师傅布满老茧的双手,曾握过榔头也调试过机床;故宫修复室里,失蜡法的古老智慧与3D扫描技术悄然融合。当非遗的光环褪去,唯有将“物”嵌入当代生活脉搏,让美学与实用在器物上共生,传统工艺的命脉才能在机械臂与锻锤的共舞中搏动不息——这不仅是金属工艺的出路,更是所有古老手艺穿越时光的生存智慧。

匠心与钢火

我们来到了一间堆满铜片、银料与各式工具的工坊,只见师傅们正手持小锤,在一块紫铜片上精准敲击。随着清脆的敲打声,原本平滑的金属表面逐渐浮现出精美的缠枝莲纹。“你看,这力道和角度,机器手臂再灵巧,也难有这种‘活’气。”姚士荣对我说。

从事金属凿刻,并不轻松。在房间的角落,我看到了排列整齐的,在整个制作过程中会用到的几十把金属凿刻用具。

姚士荣介绍,金属凿刻工匠一个基本功就是自己做錾刻刀,根据自己需求发明各种各样的錾刻刀,然后学习运用各种各样的凿刻技艺。往往三年入门,十年才能做出一幅优秀的作品。在他从事金属工艺六十多年的生涯中,他已经积累了近千把凿刻用具了。

姚士荣年轻时在模具制造中心的经历,让他很早就拥抱了技术与传统的融合。“那时大家就想着创新,琢磨能不能架着机器做?”这种开放创新的精神,是他认为非遗传承最需要的基因。

他指着一处细微起伏的转折,“没有现代压力机,这铜片哪能这般匀称平整?”姚士荣从不排斥机器。他视其为传统工艺在当代存续的必需助力,如同农人看待联合收割机。

“和种田一样,”他拿起一个光洁如镜的机器冲压茶托,“机器加快速度,保证产品精美度就可以了。必要的时候应该也必须借助机器。”他对比着另一件手工捶打却显粗糙的同款茶托,“手工敲敲打打后整体很粗糙,说明不好;但同样用手工,榔头敲上去,摸上去是平的,这就是好的——关键不在工具,而在结果是否美观。”

然而,机器的精确并不能取代手工蕴含的独特味道。这是无法复制的灵魂印记。“机器制品精准得如同尺量,但手工作品,”姚士荣拿起一件手工抬凿的银质书签,边缘线条带着微妙的自然起伏,“有呼吸,有生命,藏着匠人当下的每一次呼吸与心跳,细节因此丰富而不可复制。”他敏锐地批评了一种“伪手工”现象:某些产品在产业化机器成型后,刻意人工敲打制造痕迹。“敲出一点印子出来,反而不好,这种产业化就是骗人,失了本真。”

姚士荣提出了“想法-设计-技艺”创作三要素,主张传统工艺需融入现代生活场景。金属工艺的世界远比外界想象得广阔。姚士荣如数家珍:“金属浮雕是装饰性的灵魂,首饰片、挂件是随身的风雅,恒孚银楼那些饰物承载着实用性,文房四宝的精致零部件多用抬凿制成——各有各的道,机器介入的点自然也不同。”

古代也有批量化智慧

他提及《马可·波罗游记》中对元代中国手工业的惊叹记载——那时匠人只能从毛坯做起,做小批量的东西,每一件都带着个体的印记。而现代设计依托模具实现的大批量生产,本质是标准化的胜利,却也无可避免地消磨了器物的个性线条。

针对一些人将批量化视为现代对传统的背叛,姚士荣依据史料提出了有力反驳。“青铜时代就是古代‘工业化’的高峰!”他指出,商周恢弘的青铜文明,正是建立在高度组织化的批量生产基础之上。“那些国之重器,从司母戊鼎到四羊方尊,哪个不是通过严谨的模块化陶范(泥范)铸造技术批量生产的?一模多器,是老祖宗的智慧。”

他更痛心于诸多金属工艺的湮灭。北京故宫门口就有威风凛凛的二个紫铜狮子,说明以前就有这个技艺了,可惜现在没有得到真传,有人用黄铜浇铸后再电镀紫铜,但说成是紫铜浇铸,姚士荣认为这不是仿古,是伪造。紫铜质地极软,正因如此,古代匠人发展出了贴蜡法、塘蜡法、注蜡法等失蜡工艺,这类精密铸造技艺,同样是为了实现相对批量和复杂器形的生产。故宫的修复大师们深谙此道,甚至探讨过在坚硬铁器上镶嵌黄金的高超技法(错金工艺),这需要温度与技艺的完美共舞。

姚士荣近照

愿以残年多架桥

白发渐增,锤声愈急。姚士荣坦言:“年龄越大,危机感越重。”他视每一次举锤、每一次授课、每一次伏案,都是与时间的角力。他最大的心愿,是以残年之力,为金属凿刻艺术在当代的存续与发展多铺一段路,多架一座桥。

姚士荣抚摸着冰凉的钢凿,眼神却炽热,他工作室的门始终敞开,迎接着下一位被金属冷光与锤击热望吸引的传承者。在这片叮当作响的天地里,千年匠魂正借由无数双手,凿刻出通向未来的纹路。

他回忆起和外地徒弟们协作完成百盏铜灯的事情依然兴奋不已,百盏铜灯悬于梁下,匠人们如交响乐团各司其职:这边抬凿工以肩抵锤,将莲花纹从铜板里“抬”出立体;那边錾刻师屏息运刀,在灯罩上刻出万缕金丝;焊接工举着喷枪,火焰如笔缝合金属的伤口。姚士荣穿梭其间,空气里弥漫着松香与汗水的味道。

从徒弟的工作室出来,我和姚士荣挥手告别,这一次的非遗课令我印象深刻。灼灼烈日下,一位将毕生献给古老技艺的大师,其谦逊与执着,恰如他手中淬炼的金属,在时光里沉淀出温润而坚韧的光泽。

如今,黎里的银楼早已隐入历史烟云,但姚士荣工作室的灯总亮至深夜。他錾刻银器时,手腕仍带着父亲教导的韵律;设计纹样时,母亲绣稿里的灵动气韵常跃入脑海。那顶满月帽静卧在丝绒匣中,银光与绣色相映生辉。它是手艺的胎记,是家族记忆的容器,更是中国工匠血脉的证物,在机器轰鸣的时代,总有些东西需要以手抵心,以火淬魂,方能在这浮世刻下不灭的印记。

如今,姚士荣在这金属与火焰的疆域里,行走了逾七十个寒暑。锤子起落间,敲打的不复是冰冷的材料,倒像是敲击着岁月本身,让时光的金屑迸溅而出。他掌心的沟壑纵横,是锤柄馈赠的礼物;他瞳孔里沉淀的,是家族四代人薪火相传的微光,它早已熔铸进姚士荣的骨血。

铁砧无言,却比任何言语都更长久地铭记着光阴的重量。它上面重叠的敲痕,是四代人用生命之锤刻下的年轮,一圈圈,无声扩展着坚韧与光泽,深沉,静默,通向永恒。

(作者系苏州高新区作协会员,江苏省作协会员)

特别声明:[王云燕|千锤百炼钢铁之花]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今日霍州系信息发布平台,霍州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猜你喜欢

小米、宫菱、飞剑保温杯值得买吗?怎么选?王牌单品测评报告

飞剑这个品牌对于外观颜值是非常重视的,采用纯钛的材质,轻便小巧,放在背包内就可携带,还能应用在不同的场景,像日常家居、办公、上学等都是可以轻松适用的。 相比之下,小米的产品在保鲜性能这一块表现就不是很理想,…

小米、宫菱、飞剑保温杯值得买吗?怎么选?王牌单品测评报告

电力系统火灾预防与电缆夹层自动灭火系统设计应用研究(电气火灾预案)

电控联动:与火灾报警系统联动,实现手动自动启动,满足有人值守场所需求18405918333)灭火剂布设与喷射策略分区防护设计:根据GB 50229-2019,电缆夹层防火分区面积≤500m²(设灭火系统后可…

电力系统火灾预防与电缆夹层自动灭火系统设计应用研究(电气火灾预案)

4 个阶段:微软将逐步开源 Win11 用户界面框架 WinUI(微软产品主要有哪四类产品)

微软表示,由于 WinUI 的复杂性,并和操作系统紧密连接,开源 WinUI 无法一蹴而就。 微软计划分阶段开放 WinUI 的 GitHub 仓库:外部开发者将能够克隆并本地构建仓库,并有文档指导设置和依…

4 个阶段:微软将逐步开源 Win11 用户界面框架 WinUI(微软产品主要有哪四类产品)

2025免费英语情景对话APP横评!7款软件大揭秘,谁能终结哑巴英语?

从技术创新来看,它采用了先进的AI技术,为用户带来了全新的学习体验;在用户体验方面,界面简洁,操作方便,能让用户轻松上手;学习效果更是有目共睹,帮助众多用户实现了英语口语的大幅提升。综合考虑技术创新、用户体验…

2025免费英语情景对话APP横评!7款软件大揭秘,谁能终结哑巴英语?

易烊千玺2025演唱会“礐嶨”一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易烊千玺2025演唱会门票)

易烊千玺2025年的“礐嶨”演唱会不仅是一场视听盛宴,更是一次艺术与信仰的共生仪式。这场演唱会不仅是视觉和听觉的享受,更是一次心灵的触动,展现了易烊千玺作为演员之外的灵魂人格。 易烊千玺2025年的“礐嶨”…

易烊千玺2025演唱会“礐嶨”一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易烊千玺2025演唱会门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