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日晚,深圳湾畔的倒计时100天启动仪式上,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火炬“绽放”从牡丹花装置中缓缓升起。 这支高76厘米、重1.6公斤的金色火炬,顶端焰口如波浪翻涌,底部牡丹纹若隐若现,远看神似广州塔“小蛮腰”,它的秘密远不止于颜值。
火炬设计团队主创何也揭晓了核心密码:“融”与“荣”。 顶端三瓣花瓣分别代表香港紫荆、澳门莲花和广州木棉,底部牡丹则象征祖国托举三地绽放。
火炬手奔跑时,流线型金属骨架在光影中如礼花动态炸裂,岭南醒狮、粤剧等文化符号被抽象化为立体纹路,无需文字注解便能读懂“三地一家”的深意。
团队用不锈钢3D打印出耐千度高温的头部,铝合金机身减重至女性也能单手握稳。 通过浸透恒温技术,火焰在20米/秒狂风(八级风)和暴雨中仍能稳定燃烧250-400毫米,实验人员曾模拟最极端天气反复测试,将火炬摔打后点火,火焰依旧笔直向上。
更酷的是传递计划。
据火炬传递处处长张力文透露,部分跨区域路线拟用低空飞行器或AI机器人接力。 这种科幻场景并非噱头:火炬采用模块化气瓶,燃烧20分钟后可快速替换;火种灯“星火筑梦”以石脑油为燃料,三根支柱托起的玻璃舱能抗震抗倾倒,确保圣火在粤港澳三地转移时万无一失。
当晚同步亮相的残特奥会奖牌“同心暖”,藏着另一份巧思。
奖牌顶端挂钩形似岭南镬耳屋,背面港珠澳大桥浮雕上,吉祥物白海豚高擎火炬跃出水面。 最动人的是首行盲文“残特奥会”、次行标注“金牌”,视障运动员手指轻触便能感知荣耀。
颁奖礼服则掀起“马面裙热潮”。
设计师林栖将600年非遗工艺搬上赛场:裙身一枝独秀的牡丹源自粤绣“三蓝绣”,粉色渐变如运动员脸颊汗滴;袖口镬耳墙线条、衣摆港珠澳大桥剪影,连志愿者制服都暗藏大湾区地标脉络。
音乐团队给经典留了声“彩蛋”。
颁奖音乐改编自岭南名曲《彩云追月》,入场时编钟轻叩如雨落珠江,颁奖刹那交响乐迸发,混入的钟声来自香港、澳门、广州三地钟楼实地采样,寓意“湾区同心为健儿敲响祝福”。
从火炬到奖牌,所有元素都坚持“系统化设计”。
火种盆“鼎盛同心”形似古代花觚,三层结构隐喻祖国发展步步高;与会徽“同心礼花”同源的绽放曲线,贯穿火炬、火种灯、礼服纹饰。
何也坦言,以往赛事设计常由多团队完成导致元素割裂,这次他们提前与会徽设计师协作,让“绽放”从平面Logo真正跃入三维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