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一部电影的过程,实际上是一连串繁琐事务的处理。在这个过程中,导演就像是一个时刻都在做决定的“工作机器”,每一个细节的选择都需要迅速且精准的反应。很多时候,这些选择就像是下意识的反应,被我们归纳为“艺术感觉”。然而,这些看似本能的选择背后,往往是导演多年电影经验积累的结果。正如黑泽明所说:“我一直在寻找电影之美,但直到现在依旧没有找到。”这句话折射出电影的独特魅力——它是一种需要用毕生精力去理解的艺术形式,既包含复杂的工艺技术,也蕴藏着独特的创作规律和深远的观念。
01. 理论与创作实践的交织
至今,我仍深信我的创作离不开理论的滋养。在90年代读书时,我在北京电影学院学习,那个时候,学院几乎囊括了所有电影创作专业——导演、摄影、美术等,而创作实践占据了教学的主导地位。然而,我所学的是电影理论。身边的同学们大多认为学理论无用,觉得它离创作太远、太枯燥。事实上,我当时也并不完全明白其中的深意,因为对电影的理解刚刚起步,而电影理论对我来说只是基础,其他专业知识才是重点。
在北京电影学院的课程设置上,大一、大二的学生都会上一些公共课,例如电影摄影、录音、表演等,我和同学们一同学习了这些内容。尽管电影制作确实有着强烈的技术性门槛,而理论在其中似乎不那么显眼,甚至有些虚无。但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我逐渐明白了,电影理论与技术课程的关系就像是“软件”和“硬件”的关系,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理解电影媒介和世界的深层次视角。
电影理论的核心之一便是帮助我们认识电影是什么,如何通过它来理解世界和人性。后者,或许比前者更加深刻。
02. 苏联与美国剧作理论的分歧
在电影创作过程中,我们首先接触到的是前苏联式的剧作理论,尤其是在剧本创作方面。当时,我的剧作课由王迪老师主讲,他是从苏联归来的,强调剧本必须具备文学性,要能作为独立的文学作品存在。那时的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个理论的真正含义,只是觉得它似乎太过抽象。后来,我的课程开始引入美国的剧作方法,尤其是在大二、大三时,我接触到了两位美国老师,他们的教学风格与思维方式与我们习惯的苏联模式完全不同。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一堂课,美国老师问了一个非常直接的问题:“如果你想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你认为应该怎么做?”当时,大家的回答非常泛泛,我甚至开玩笑说“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结果全班哄堂大笑。老师却指出,这个回答太抽象,电影剧本要有具体的行动支持,譬如人物离开家去外地上学、搬家、或者生病等,都能影响他们的命运。这个思路完全颠覆了我对剧本创作的认知。
虽然前苏联和美国的两种剧作理论存在很大差异,但它们都是建立在高度理论化的基础上。掌握了这两种体系后,并不是要选择其中的一种,而是将其融会贯通,发展出属于自己的创作方法。
03. 叙事的挑战与反叛
前苏联的剧作理论中,叙事并没有特别强调“跟踪性”。剧本更注重抒情性,讲究人物内心的表达,而非情节的推进与冲突。相反,美国剧作理论的核心便是“跟踪性”——如何通过悬念、递进的情节或者氛围引导观众从头到尾持续关注电影,保持情节的吸引力和推动力。
虽然我的剧本创作深受前苏联叙事风格的影响,特别是在词句的遣词造句上,但我也受到了美国叙事理论的影响。在我创作《站台》的初稿时,我发现剧本虽然在细节上写得很准确,但整体却缺少推动力。电影的叙事结构有点像俄罗斯套娃,看似复杂,实则层层相似,缺乏变化与递进感。这时,我意识到美国的“跟踪性”理论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指引——剧本应该有自我推动的力量,才能抓住观众的注意力。
对于理论的理解和运用并不是一种束缚,而是一个工具,它让你能够明确自己在创作过程中是遵循了哪些规律,又在哪些地方进行了反叛。当你做出创作决定时,理论不仅能帮助你判断正确性,更能让你知道这些选择背后的逻辑。
04. 判断力与理论支撑
在电影创作中,尤其是作为导演,我们每天都在做出各种判断:选择哪个道具、哪个演员、选择什么样的叙事方式。虽然直觉在某些瞬间至关重要,但更多时候,这些判断需要理论的支持。一个创作者若想在长时间内保持创作力,就需要对电影理论有深入的理解。
例如,已故的阿巴斯导演,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电影人,更是电影理论家。奥利弗·阿萨耶斯也是如此,他不仅是电影导演,更是电影历史学家。而马丁·斯科塞斯在拍摄《纽约黑帮》时,曾频繁翻阅爱森斯坦的理论书籍,这显示出他对于电影语言深厚的理解。无论电影风格如何,回到历史和理论中寻找灵感,是保持创作决策精准的关键。
05. 电影的“新”与“旧”
现代电影的理论学习让我们紧跟人类思想的前沿。我们会发现,有些电影一开始就有强烈的现代感,而有些电影则显得过时。为何如此?因为前者的创作视角和理论知识是当代的,而后者则依赖过时的观念。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最新的理论,我们才能保持创作的“新鲜感”,才能创作出具有现代精神的电影。
例如,经典的《赵氏孤儿》故事,虽然基础相同,但不同的改编却会提出不同的现代问题。有些改编问:仇恨是否应该被继承?这种问题的提出,显示了新的时代思考。而一些保守的改编则依然沿袭几百年前的剧情,没有做出任何新的突破。电影改编者的思维是否更新,决定了电影是否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
总结来说,电影的创作不仅仅是技巧的堆砌,它需要扎实的理论支持。只有不断吸收、理解和运用这些理论,电影创作才能真正抓住当代的精神,反映出对世界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