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理妇女)
夏日午后,祥云县普淜镇黑苴村“90后”彝族绣娘王双丛坐在凉亭的木凳上,指尖捻着银针在暗红色绸缎间游走,她的手指灵巧如蝶,彩色丝线在腕间翻飞,绣线随着指尖起伏,在缎面上绽开出一朵艳丽的牡丹。
最近一段时间,王双丛一直忙着赶制彝族刺绣服饰的订单。
“在我们彝族地区,无论男女老少,都有一套专属于自己的彝族服饰,逢年过节、结婚办客,都要穿上我们自己绣的衣裳去打跳。”王双丛说。
在黑苴村,像王双丛这样的绣娘有20多人。农忙时节以家里的活计为主,闲暇时就绣制绣品,每年每人的刺绣收入超万元。
普淜镇位于大理、楚雄的三县交界处,有汉族和彝族两个世居民族,彝族刺绣技艺在这里代代相传。
近年来,普淜镇高度重视彝族刺绣的保护与传承,整合各村从事家庭式刺绣的妇女,组建专业绣娘队伍,通过搭建技艺传承平台、组织培训学习、引入现代设计理念,促进传统技艺与市场需求的融合,让“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
“我的刺绣技艺最初是跟妈妈以及家里长辈学的,还参加了一些专业培训课。在传统服饰基础上,我也将耳环、手链等时尚元素融入刺绣,让绣品兼具民族韵味与现代美感。一年下来,我能绣十多件衣服,每件衣服的价格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王双丛说。
如今,普淜镇正逐步形成“开发设计—生产销售—培训传承”的刺绣产业链,绣娘们的绣品除了在县内及周边销售,还远销广东、上海、浙江等地,销售渠道也从线下定制拓展至电商平台与文旅市场,精美的彝绣摆台、绣花荷包、绣花饰品已经成为当地彝族文化的特色名片。
“下一步,我们计划打造一个电商直播间,主要销售彝绣产品以及普淜的一些特色农产品,通过‘彝绣+电商’模式,以彝绣为媒介,推广普淜特产,让更多人了解普淜。”普淜镇黑苴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王菊兰表示。
彝族绣娘们以针为笔,以线为墨,将彝族文化与审美意趣融入一针一线,让彝族刺绣技艺在指尖薪火相传,绣出了幸福生活的美丽图样。
供稿丨祥云时讯、祥云县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