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夏天,热气蒸腾,四环之外的创意园区内,我偶然遇见了王真儿。她穿着简朴,淡妆、牛仔裤、平底鞋,条纹衬衫随意而又自在。此刻坐在我面前的她,似乎与三天前银幕上那个“赵宜芳”有些脱节,给人一种难以捉摸的感觉,仿佛她是从戏剧中走出来的灵魂,却又在现实里游刃有余。
在访谈开始时,王真儿斜靠在沙发上,神情宁静且专注。问题一抛出,她微微低头,思绪如泉涌般自然流淌,言辞简洁、直接,毫不拖泥带水。整个采访中,她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真诚与从容。
她坦率地讲述了拍摄《南京照相馆》时的点滴,讲述了自己对商业合作的务实态度,讲述了自己小院的生活。每一段话,都是她对现实与未来的关注与热忱,“我觉得人的生命一直在流动着”,这是她话语中无时无刻不在回荡的旋律。
从出道至今,王真儿已经走过了17年的风雨历程。无论是在《武媚娘传奇》中的春盈,还是在《记忆大师》中让人揪心的李慧兰,抑或是《上海女子图鉴》里那位充满韧性与智慧的罗海燕,她的面容常被人认出,却往往无人能叫出她的名字。这种“戏红人不红”的标签,似乎一直黏附在她身上。然而,她从未为此烦恼,反倒坦然地说:“能被记住角色,我觉得是一件很成功的事。”
此次,《南京照相馆》上映,王真儿在影片中饰演了守护家园的母亲赵宜芳。她眼中没有丝毫浮躁与焦虑,反而是平和与从容。这种态度贯穿了她的演艺生涯。每一个角色,都是她全身心的投入与理解,她要做的,是成为那个角色,而不是“让人看到王真儿”。
拍摄《南京照相馆》时,王真儿第一次用家乡话出演角色。她来自江苏徐州,这里的方言与吴侬软语截然不同,带着北方口音的直接与粗犷。尽管如此,王真儿将家乡话演绎得温婉而有力量。她从未意识到,家乡话竟能如此贴近自己所饰演角色的内心,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她对“赵宜芳”的深切理解。
其中,有一场剪发戏,她深刻记得。那是赵宜芳为避免日军注意,在与女儿一起剪去长发的场景。每一次剪刀的落下,都是情感的断裂:与丈夫老金的夫妻情感、与儿子的亲子关系,甚至是她与南京城、与照相馆的最后联系。那个瞬间,王真儿剪去了自己的一段真发,也在情感的波动中,完成了角色的蜕变。
王真儿从不将自己视为“演技派”,她始终坚持的一点就是:要成为角色。她曾在拍摄《无证之罪》时,为了演好东北刑警林奇,费尽心思去练习方言,甚至与警察朋友共同度过时光,观察他们的生活与工作,直到自己说的方言连真警察也忍不住点头称赞。
在拍摄《完美伴侣》时,为了演绎一位离婚后的家庭主妇,她深入了解离婚女性的心理状态,观看大量相关书籍,甚至为剧集献出了“教科书级”的哭戏。王真儿知道,成功的背后,除了天赋,还需要无数的付出与努力。
她不迷恋名利。早期的她,或许并不具备成为明星的条件,但她一直相信,真正好的剧本和团队总会找到她。2018年,她迎来了演艺生涯中的一部重要作品《上海女子图鉴》,饰演了小镇女孩罗海燕。为了贴合角色,她特意穿上职业装,扮演那个一无所有却坚韧不拔的“沪漂”女孩。在这部剧后,她的事业迎来了转机,更多的剧本和合作纷至沓来。
然而,王真儿的心态依然平和。在她看来,名利不过是顺其自然的产物。正如导演陈正道曾对她说:“好的演员,会懂得感受生活,她的气质和阅历是无人可以夺走的。”她始终坚信,演技的提升来自于生活的打磨,而非浮华的表面。
在演艺生涯中的坎坷与低谷,王真儿一直坚守着自己的一份宁静与执着。她不迷信流量,不焦虑不内卷,只追求真实的自我。在她的小院里,她做着自己的生活整理和断舍离,将过去的繁杂和物件一一剔除,以此换取更大的内心空间。
而这份内心的从容,成就了她今天的王真儿。在这个充满浮躁的时代,王真儿以她的平和与真诚,给我们上了一课:当我们理解了自己要做什么,所有的事情便会变得简单,心境也将无比轻松。
“当我们明白自己为什么做这件事时,其他的一切都显得不再重要。”她曾在vlog中对自己的生活充满感激,记录下从摘黄瓜到吃完黄瓜的过程。生活中的小事,不正是她对人生的态度吗?她用自己的方式告诉我们,无论成败得失,真正的幸福在于回归生活本身。
这便是王真儿的智慧与心境:她的故事教会我们,无论未来如何,我们都应怀着平静的心态去面对,去选择,去活出最真实的自己。愿她的演艺之路,如这篇文章的结尾一般,充满光明与希望,愿她永远不失本真,继续在自己的轨道上自由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