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服穿得密不透风,到底里面有没有内衣?问过不止一个人,总听不出个准话。
直到有人把实情讲透了,才知道穿和服的人到底讲究在哪。
和服穿得多,不靠内衣凹造型
和服讲究层层包裹。从里到外,一共有几层。最贴身那一层,不叫内衣,叫“襦袢”。
这个东西才是真正贴着皮肤穿的。
一般人看到的和服,其实是外面那一层,花色、面料、系法都讲究。
过去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胸罩。
明治维新前,西洋的内衣没进来之前,日本女人穿的都靠襦袢。
那层布料又软又薄,吸汗保温都有用,夏天换成麻的,冬天用棉的,那时的和服穿得紧,靠腰带勒住,根本不会走光,衣领斜着搭,腋下盖得住,大腿部位也有遮挡。
日常穿着没有“罩杯”这概念,根本没人提到胸型这回事。
和服要的是“直线感”,越扁越好。胸部过于明显,反倒让衣服鼓起来,破坏整体效果。
做衣服的人知道,穿衣服的人也知道,所以就算后来有了内衣,不少人穿和服时仍旧不戴。
和服和内衣理念根本不搭,一个强调柔软叠层,一个讲究支撑塑形,放一块儿,反而别扭。
即便是大场合,比如结婚仪式、成人礼,穿振袖的年轻人,也不会特地穿上普通内衣,用的是“和装内衣”,那种没有钢圈、没有肩带的薄布罩衣,像裹布一样。
传统花嫁装穿上去之后,整个人身形像一块板,挺直、不鼓、不翘。
这不是故意压制,而是几十年做衣人、穿衣人的默契。
和服让身体隐形,把重点放到花色和仪态上,外人看不懂,里面的人却讲究得很。
二战前,东京和京都的老裁缝都传这一手。
真正高级的和服,不靠内衣撑,靠布料和系法撑出来。越看不出胸腰线,越说明穿得好。
一场火灾后,大家开始穿内衣了
1932年,东京白木屋百货大火,这场火不是普通的小火,而是近代日本,最惨的一次商业区灾难,火从六楼烧起,整个百货楼陷在烟里。
当时有不少女员工在楼里,很多穿着传统和服。
逃命时,问题来了,穿和服没法跳楼,束带紧,层数多,一跳容易缠住。
有人脱了衣服往下跳,结果不幸遇难。
一些跳下来的人受了重伤,媒体一度哗然。事情传开以后,关于“内衣”的话题也跟着爆了。
在此之前,内衣在日本只是少数人穿。
价格高,外来货,普通女性不舍得买,也不觉得需要。
可这一场火,让人意识到一个问题:和服不安全,至少在突发场景下太不方便。
之后,市面上陆续出现了适合和服穿的“简化内衣”,不带钢圈、不影响外观,穿着也方便。
百货公司开始推“和装专用内衣”,针对性解决遮蔽与活动问题。
从那年开始,日本女性的穿衣方式悄悄发生变化。年轻一代尤其明显。
穿和服时,会加一层贴身棉布或无痕罩衣,轻巧不显形。
日常外出也不再完全依靠襦袢,多了一层防护。
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经济腾飞,女性服饰商品全面爆发。西式内衣品牌大批进驻,各种罩杯、托形全都推出来。
穿和服的人讲究“不能破形”,多数正式场合仍然回避穿带有支撑钢圈的内衣。
电视台拍和服女星时,化妆师第一句话就是:“内衣脱了吗?”镜头怕出褶皱,更怕胸线外露。那不是性感,是穿衣失败。
走在京都街头,看见那些和服体验店,服务员都会提前提醒:如果你今天穿的是钢圈内衣,建议换掉。
穿浴衣的,尤其讲究贴合度,穿了内衣反而别扭。
日本人穿和服,穿不穿内衣,其实和气候、场合、布料都有关系,没有绝对,有的是习惯。
有些人日常就在家穿浴衣,不穿任何内衣,反倒觉得轻松。
去神社、茶道教室,穿正规和服,就得规规矩矩配上和装内衣。
穿和服体验那天,才知道怎么回事
东京新宿、京都清水寺、金泽东茶屋街……走到哪儿都能看到体验和服的地方,招牌清楚,橱窗里挂满了花色艳丽的浴衣和振袖。
店里全套服务,从发型到袜子,不穿内衣的事情,也是从这里听来的。
一个体验过的人说,第一步不是选花色,是脱掉内衣。
不是因为商家多管闲事,而是穿进去之后你才知道:有内衣,就别想穿得平整。
体验流程很快,先穿打底衣,再包胸,再绑腰,再套襦袢,然后系带。
每一道工序都在“抹平身体的存在感”。哪怕你是个明显有胸的女性,只要那一圈白纱裹得够紧,穿出来就跟一块木板一样直。
体验店讲究效率,三十分钟搞定一身。有的游客上身穿了带钢圈的内衣,结果肩线鼓起来、腰间走形,系带都系不紧。
工作人员直接建议她脱掉,“不然照出来不好看”。
穿完一身,走路要学。和服裙摆紧、布料滑,腿不能迈太大。楼梯不能跑,上车得提裙。要想不显形,内衣就必须干脆利落地拿掉。
和服本身就是一件结构复杂的衣物,不给内衣留下任何发挥空间。想穿得挺,内衣就是累赘。
体验馆里还摆着各种小配件,包括和装内衣,很多第一次听说的人都以为是“薄款运动内衣”,实际上更像抹胸与裹布结合的东西。
没有肩带,没有托胸,没有塑形,纯粹就是遮挡而已。
拍照前的最后一步是整理前襟,布料必须平整、胸口线条不能突起、背后不能鼓包。
工作人员手一按,发现有内衣边线,就会让你重新脱一遍再来。
不是多此一举,而是穿得不好真的看得出来。
日本本地女性大多习惯了。
穿礼服、出席茶道、舞蹈表演、成人礼时,都不会用日常内衣。
选的内衣款式,是专为和服定制的那种“无压感”型,穿着像没穿一样。
老年人反而更传统,干脆不穿。
有些老人穿和服几十年,从年轻穿到老,从来没穿过西式内衣。
她们讲究的是顺、服、贴,任何一块多余的布料都会让整套衣服走形,和服讲究“包而不勒,贴而不陷”。
那种效果,靠钢圈、肩带、罩杯是做不到的。
贴不贴身,藏着的是审美习惯
西洋服饰强调立体,日本传统强调平面。这种对比到了内衣上就彻底分道。
在欧美,高胸、细腰是标准,日常穿衣必须靠内衣撑出轮廓,甚至在家都要穿着塑形。
可在日本,尤其穿和服的人眼里,曲线太多就是“失礼”。
江户时期的绘画和歌舞伎角色,全都身形修长、扁平,哪怕画女性,也很少突出胸部线条。
很多古画里,人物甚至没有明确的性别分化,只靠发型与衣领区分身份。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和服本身就不服务于性感和曲线,而是服务于含蓄、平整、礼貌,一旦穿出鼓鼓囊囊的上围,别人不会夸你有料,只会觉得你不懂规矩。
有资料记录,日本一些高级舞妓或艺伎在出场时,是被严格要求“不可穿内衣”的。
甚至穿着白粉时,必须将前胸拍平,确保外观一致,灯光下看不出轮廓。
战后日本女性开始普及西式内衣,也只是在日常生活中。
正式场合仍旧回避。一些女演员甚至为拍和服戏特地定制无痕内衣。街头采访中,有人坦言:“穿和服就别想着舒服,讲究的就是压。”
这种“压”不是压迫,而是压抑身体存在感。
越是身段明显的人,穿和服越要讲究收,讲究藏。哪怕天气再热,礼节也不能乱,所以才会有不穿内衣反而更适合和服的说法。
当然,也有年轻一代不愿意接受。
她们选择更透气的和装内衣、甚至穿轻薄运动内衣,只要涉及正式仪式,基本还是按传统来。
体验店的工作人员讲过,一位外国女顾客死活不肯脱内衣,结果穿和服时前襟总是鼓出来,照片一拍,全毁了。
她不明白原因,只觉得服务员多嘴。其实在日本人眼中,这就叫“不会穿”。
并不是说所有和服都不能配内衣。日常穿的浴衣、睡衣,完全看个人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