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七点,北京鸟巢外聚集着一群兴奋的人潮。28岁的Jack紧握着林俊杰演唱会的门票,脑海中浮现出十年前的自己——高中时期为了购买偶像主理的SMG外套,冒着寒风在上海新天地的队伍中瑟瑟发抖,却双眼闪烁着光芒。那件售价1089元的单宁外套,耗费了他大半个月的生活费,如今依然挂在他的衣柜里,连标签都没撕掉。
“追星的方式早已不同,以前是‘购买’,现在则是‘参与’。”Jack表示,“例如上个月的‘一日店长’活动,我特意提前研究了商场的布局,就为了能和林俊杰合影。”
Jack的蜕变,映射了粉丝经济的演变。十年前,明星们推出潮牌、销售周边,粉丝们为“情感价值”买单——Jack的SMG外套可不是简单的“衣物”,而是“偶像参与设计的珍藏”。而如今,粉丝们更加注重“体验”:近距离的互动、限量版周边、突如其来的偶像惊喜。例如Jack参加的“一日店长”活动,他需要消费500元(对于他来说是个合理预期),但能和林俊杰聊上几句,这“比买十件外套还要值得”。
这种转变源自于粉丝的“理性成长”:他们已不再盲目花钱,而是为“独特体验”付费。正如Jack所言:“如果活动没有诚意,即便是偶像,我也不会参与。”
商场早已注意到粉丝对于“体验需求”的渴望。根据惊蛰研究所的统计,今年七月,在30场明星线下活动中,商场占据了60%——从“一日店长”到“应援音乐会”,商场已成为粉丝追星的不二之地。
商场采取了低门槛引流、高转化留客的战略:比如南昌的T16购物中心推出“汪苏泷应援活动”,通过“零门槛专属套餐”吸引粉丝。为了避免“无效流量”,商场在选择明星时极为谨慎,关注“粉丝画像”:例如T16的目标客群为“年轻白领”,所以选择了汪苏泷(他的粉丝粘性高,符合商场的画像);而广州悦汇城选择了薛之谦的后援会,是因为“谦友”们的“爱热闹”与商场的“互动定位”十分符合。
后援会愿意与商场合作的原因有两点,但他们也有自己的“底线”:“不保证消费,只能带来人气。”小懒解释道:“有些粉丝对‘消费门槛’较为敏感,我们只能帮助商场做推广,无法强制消费。”
虽然粉丝活动能为商场带来“瞬间的人气”,但若要持续增长,需要解决两个问题:Jack的SMG外套背后藏着十年前的“热情”,而现在的“一日店长”活动则体现了“体验”的提升。商场的“粉丝活动”本质上是“捕捉了粉丝对‘情感归属’的需求”——当粉丝愿意跨越城市为“和偶像互动”而付费,愿意为“专属体验”掏钱时,商场就能通过“明星效应”重新构建“人货场”。
展望未来,只有将“粉丝活动”和“自身定位”深度融合起来的商场,才能真正将“明星光环”化为“品牌资产”,实现“粉丝、明星与商场”的三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