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亚·霍利(Noah Hawley)最近谈到他为 《异形:地球》(Alien: Earth) 设计的构想时说:“想象一下,如果已经有五部讲异鬼的电影,而我这时去拍了一部《权力的游戏》。”
霍利向来不缺对自己作品的信心,也从不掩饰这种自信。即便如此,他这次接的任务,本身就足够高难度——要拍一部改编自科幻/动作/恐怖经典电影系列《异形》的电视剧。毕竟,这个系列的前两部电影几乎被一致公认为影史上最优秀的恐怖片与动作片(分别是雷德利·斯科特的《异形》与詹姆斯·卡梅隆的《异形2》),而它们的地位也早已稳固到“影史最佳”的讨论名单中。霍利还主动拿《权力的游戏》来作比较,从字面上看,这几乎是在自找麻烦——尤其是考虑到,《异形》系列中那种无情、几乎不可摧毁的异形生物,并不天然适合做成一部每周不会大规模“团灭”角色的长篇电视剧。
然而,就像他当年把科恩兄弟的经典电影《冰血暴》改造成一部长寿且屡获大奖的选集剧一样,霍利再一次把一个看似不可能改编成电视剧的概念,塑造成了惊险、怪诞又充满惊喜的作品。虽然《异形:地球》依然有它的短板——尤其是在“异形在长剧集中如何处理”的问题上——但它成功地唤起了首部电影的气质,却并不死板模仿。同时,它还找到了令人着迷的切入点,去拓展那些在电影中只被当作背景带过、来不及展开详述的设定——毕竟在大银幕上,西格妮·韦弗和她的队友们忙着逃命,可没时间细讲这些。
《异形:地球》的时间线设定在系列首部电影发生的两年前,也就是2120 年。此时,地球上的各国政府早已成为过去式,整个世界被五大超级企业瓜分。其中之一便是电影里反复出现的“韦兰–尤坦尼公司”。在本剧中,这家公司委派飞船“马基诺号”(Maginot) 的船员收集危险的外星样本——包括一只异形——并运回地球进行研究。(在《异形2》中,首次明确点出了韦兰–尤坦尼想利用异形制造无法阻挡的生化武器。)然而,“马基诺号”却在东南亚某地坠毁,而这里正是另一家企业 “天赋公司”(Prodigy) 的势力范围。该公司由博伊·卡瓦利尔 创立,他是个长不大的彼得·潘迷,行事怪诞,常常光着脚、穿着睡衣在研究设施里招摇过市。
在“马基诺号”坠毁之时,卡瓦利尔已经打造出了他自己版本的“不老失落男孩”军团——他将一群身患绝症的儿童的大脑意识,移植到永不衰老的合成躯体之中。这些人造身体的原理,和电影系列中的阿什(Ash)、毕肖普(Bishop)以及本剧中的柯什(Kirsh,提摩西·奥利芬特饰)类似,但不同的是,他们保留着童年的记忆,而他们的性格与那副成年外表并不完全匹配。
这一群体中最出众的成员,是个给自己取名“温蒂”的女孩。当她发现,自己的哥哥赫米特正是调查坠机现场的搜救队一员时,她说服卡瓦利尔派自己、其他“失落男孩”以及柯什一同前去调查。
然而,逻辑问题几乎立刻出现,并贯穿了好几集。非军事船员到底是怎么捕获并关押一只异形的? 卡瓦利尔又为什么要冒险,把价值数十亿、还处在测试阶段的“不老”原型机——他打算用它们让地球上最富有的人获得永生——投入到这样一个极度危险的任务里?更离谱的是,当赫米特第一次与异形遭遇并活着逃脱后,他居然只是继续寻找其他幸存者,完全没有告诉任何人,自己刚遇到的是那只长相恐怖、带有多重利齿的性暗示怪物。还有,为什么会有人能跑得过异形,甚至在某段几乎是“镜头外交代”的情节里,把一只异形干掉?
这些细节的设定,还会反过来让《异形2》中的若干桥段看起来更难自圆其说。公平地说,《异形》系列的编剧丹·奥班农和罗纳德·舒塞特当年创造的异形,威胁性和可塑性都太强,以至于后来的创作者经常要费力思考,如何才能不让人类在开场 15 到 20 分钟内就全部团灭。而在单部电影这种时间跨度有限的封闭故事里,这个问题并不严重——即便像《异形4》那样存在别的毛病。但对于一部首季就有八集、还计划拍多季的电视剧来说,这个问题就显得格外突兀了。
霍利的解决方案,是在保留经典异形的同时,还在“马基诺号”坠毁的故事里释放了一系列全新的怪物。它们各自的恶心程度足以让人做噩梦(有字幕时,其中一只怪物的行动声被标注为“[轻微的黏腻声]”,简直是精准总结),而且每一种都有自己独特又病态的攻击方式。比如有一只以眼球为主题的外星怪物,既让人毛骨悚然,又在故事中的运用极具创意,让人恨不得单独拍一部它在矿船上屠杀船员的独立电影。
与此同时,霍利也延续了系列后期电影——包括雷德利·斯科特执导的《普罗米修斯》——的传统,利用异形以及整个系列的遗产,去塞入更宏大的议题。在本剧中,《异形:地球》讨论的是当下现实世界也在热议的种种问题:晚期资本主义对人性的吞噬、人工智能的潜在威胁、不受监管的科技大佬的疯狂,以及超级富豪为突破生物学极限、延长寿命而不择手段的极端做法。
当然,有些表达比另一些更加顺畅——比如赫米特闯进一个奢靡至极、以路易十四宫廷为主题的派对,里面的亿万富翁宾客明明知道有一艘飞船刚刚直接撞进楼里,却依然拒绝撤离。这段讽刺就直接得几乎“戳进鼻孔里”了。但即便在这些地方,本剧依然能保持思考深度——同时又毫不吝啬地用恐怖元素吓到观众(而且通常都做得相当有效)。
总体而言,“失落男孩”尤其是温蒂的存在,让剧中其他方面的瑕疵都变得不那么重要——尤其是在开头几集之后。“孩子的心智驱动着超能的成年躯体”,按理说会像是一部错位的身体互换喜剧被硬拉进怪物片,但在这里却奏效了,而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 Sydney Chandler 的表演。她曾是 FX 那部大多让人遗忘的“性手枪”迷你剧里最亮眼的存在,而在这里,她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核心角色,既展现出一种童稚感,又能让人感到成熟、甚至带着非人气质。有时,她是故事中的脆弱女主角;而有时,她又能令人信服地成为比异形或那只“眼球怪”更可怕的威胁。
提摩西·奥利芬特在本剧中再次与霍利合作——他曾在《冰血暴》第四季饰演配角——这次饰演的柯什,神情淡定自若,却又带着一丝“不对劲”的气质,非常贴合角色设定。另一位令人惊喜的演员,是英国演员巴布·西塞,饰演的莫罗是一名在“马基诺号”坠毁中幸存下来的半机械人,并怀有自己的盘算。他是本季第五集的核心人物,该集为一段闪回剧情,揭示了马基诺号坠毁的来龙去脉。
这一集的标题是《在太空中,没有人……》(In Space, No One…)——显然是在向《异形》第一部那句经典标语致敬:“在太空中,没有人能听见你的尖叫。” 再加上马基诺号在美术设计上与 1979 年电影中“诺史罗莫号”(Nostromo)的相似度之高,霍利几乎是主动在邀请观众拿它和原作比较。
不过,西塞将莫罗塑造得相当复杂——尤其是与他在剧中“当下时间线”中的表现形成了鲜明反差——而霍利的剧本与导演手法也在熟悉的桥段中找到了足够的新变化,使得这一集看得十分过瘾。尽管,这一集依然刻意略过了那个根本性问题:这帮乌合之众究竟是怎么困住这样一台纯粹的杀戮机器的?
在这一集的几个片段中,莫罗反复听起维拉·琳恩的抒情歌曲 《我们会再相见》(We’ll Meet Again)——这首歌曾在斯坦利·库布里克的冷战讽刺经典《奇爱博士》(Dr. Strangelove)高潮结尾时响起。换句话说,霍利在短短一小时内,就主动邀请了两个几乎“不可能取胜”、甚至略显冒险的比较对象。
在自信与自负之间,其实只有一线之隔。《异形:地球》的故事中充满了这种自负——尤其是卡瓦利尔反复将自己划时代的科研成果置于险境,只因为他对那批坠落在自家后院的危险货物充满好奇。
但就像他在《冰血暴》中做到的那样,霍利最终还是找到了办法,让《异形:地球》真正融入这个虚构的“异形”宇宙。
By Alan Sepinwall
From ROLLINGSTONE